2003年,因着CEPA我城多了一個term叫「自由行」,這道「為香港好的有益經濟政策」,9年間,香港由少數內地人遊覽變成很多很多人在遊覽,大包小包,大喼小喼,帶動經濟之餘也惹起了香港人的仇恨情緒。2012年9月1日,原是深圳非戶籍居民開始申請一簽多行的日子,太多反對令新策「被逼」喊停,鏡頭前拿着資料跑去申請的內地人發火大罵。
其實在罵的還有我們香港市民,理由很簡單,因為大家對自由行三字已經吃不消,尖沙咀、銅鑼灣、旺角迫爆,上水也受重災,近十年她就如男星女星強被變臉,逐少逐少變得陌生涼薄,上水老街坊如我,差點認不出故人來。
#被變臉之前,我所認識的上水大都是矮房子。
一切說在變臉前:那些年的超新市鎮
1987年2月,我家從旺角搬進了上水,到了2007年我自己搬走了,偶爾回家,近天抱着老居民心態重遊這香港最北點。25年前上水一片荒蕪,「太太,你選去上水吧,上樓會快過選大埔和沙田呀﹗」媽說這是當時替她辦手續的房屋署職員教她上樓捷徑,那時政府大力發展新市鎮建大量公屋,首批在沙田、大埔,而上水正不為人知在發展中,相較前者離市區遠些,名氣也薄些,我家由入表到上樓,只消年多。
於是,我們一家成了開荒牛,跟老師、同學說要搬進上水,都只獲一個反應:「嘩!好遠呀!」還有:「上水有牛嗎?」說荒蕪一點不誇張,從火車站到我住的天平邨約是15分鐘腳程,只有簡單的石屎路和樹,有些地方更是沙泥地,活像城市老鼠進了鄉下。除了火車站側較早發展的H型公屋彩園邨、居屋旭蒲苑,便只有石湖墟和我的新家──「新派」Y型公屋天平邨。
這邨最初只有3幢36層高的大廈,每層3梯、每梯8伙,分兩個700多呎3房大單位和6個400多呎的兩房中型單位。我家4人住進後者,租金六百,是租板間房的六成。住了年多,才有兩個5人家庭搬進旁邊的大房單位,那種大單位是給7人家庭的,大概沒人想進上水做牛,不過媽卻說:「當初好在我話申請咋,唔係邊有屋住……」只是近年她已經沒有盛讚太多了。
這邨為這超新市鎮一下子添了好多人口,一切都在發展中,路上只有幾枝街燈,往超市得走20分鐘,盛夏時盛日當空,雪糕在回家半路已經開始溶了。買菜就到石湖墟街市──露天市集+單層小屋,就是電影《每當變幻時》的那種街市。黃昏時分走在路上惹來一頭草蚊,十多二十隻,街燈下也有,媽還問:「為什麼烏蠅趕極不走?」
那時的小店也關得早,七時吧,墟市就變得冷清,鄰居是牛王仔、牛王妹,本住在上水偏遠小村的家庭,他們玩的是捉昆蟲,原住在鬧市的我好不習慣,沒有麥當奴、沒有夜食、沒有百貨店,25年前,上水什麼都沒有。
90年代初,地產商進場之後
90年代初,火車站和天平邨之間開始興建私人屋苑,先是新都廣場,後來有了龍豐花園、上水中心、上水廣場等等,天平邨由3楝擴大至7楝,也起了居屋。回家路上變得熱鬧,沒有草蚊,爛地變成了高樓;大大家麥當奴開業,街坊嚷着去試,還有新派金舖,引來持搶劫匪光顧;邨裏也有了街市大樓,有了更多百佳、七十一,第一家萬寧也開業了……終於,新市鎮變得熱鬧完滿起來。新舊社區仍是一街之隔,互補不足,更多人開始搬進來。2000年,「新移民計畫」展開,部分新移民住進北區,內地人的踪影多了,街上聽到更多鄉下話,不過聚居上水的大多是說鄉下話、圍頭話的婆婆、嬸嬸、叔叔、伯伯,住我旁邊的玩伴都用家鄉話跟上一輩溝通,不覺不妥。
既然相處融洽,那為什麼出現現在的矛盾?這要說說眼前的新貌。
上水人與內地人、水貨客的衝突從下火車一刻開始,上水站往羅湖的月台早年一直寥落,上落車是易事,早年遇上水貨客是偶然,大都襯空檔賺外快的婦女們。近年下火車如搶裝頭柱香,下車人多,上車的就更多,上班下班時分亦然,憑肉眼去判斷,前者是上水居民,後者是內地客或是水貨客,現在的水貨客大部分是內地人,乘一簽多行(*2009年4月便利深圳居民的新策)之便,賺個外快,何樂而不為?於是,人人各不相讓,要下車就如上戰場一般,少些氣力也不行。從前踏上歸程就是安寧,如今,擠進如沙甸罐的列車到達上水後還要死迫爛迫才算「安全」扺疊,然後要穿過人潮回到家中,才覺寧靜。
月台上更是五光十色,剛過的周六,我看到在歇腳的人、拉着大堆貨物的人、拖着喼血併之後的人、交換物資的人、拆箱的人,簡直是個物流集散中心!奶粉、藥油、尿片、益力多是指定,層出不窮的還有出前一丁、各式紙包飲品、醬油、茄汁、小電器、被子之類,今期流行是月餅。三五成群拆貨分貨快手又專業,在月台邊還看到有個指示着面前為數二十員的男人,結果人多、貨多、喼多、被棄置的紙箱也多,唯獨小字「不准停留、不准交易」的告示閃縮一角。
#月台面積不變,出入口多了兩個,人流幾何級倍增,閘口欄杆好多,守衞也好「森嚴」。
前所未見「走水」盛況
穿過人群鐵馬,終於出閘。早年,連升降機在內,上水往羅湖月台原只有3個出口,後來增至5個,包括網上流傳着、水貨客排隊進出那接街的地面閘口。閘口設欄分流,幾塊大字寫着「請勿停留」,要出閘,好煩。閘外有5個守衛、3個警員在維持水貨客拖貨入閘的秩序,以三截人龍分流,就像廣東道上內地客排隊入名店一樣。
#因為要令水貨客有秩序地進入月台乘車,共出動了最少8人維持秩序,車站要多顧人手,也是浪費警力。
離閘口最遠的一截人龍前方有個疑似「站頭」,大概是其中一幫水貨客的報到處,那個戴太陽帽的亞姐安坐在自建有遮太陽的擋板、電風扇、小凳的小更亭中講電話,這人不在排隊之列。好不容易跟喼神一起擠在了行人電梯,到了大堂一層,更多人從已擴建一倍的大堂湧出,都往接連商場的天穚走,迎面而來是往乘車的、往彩園邨的,我跟一干人迎上去,天橋上一列派單張的、賣商品的,揮手紅酒今趟第一次見,50米不到的天橋,已有過百人,我以為自己在銅鑼灣SOGO前的馬路了,小心背包更要小心腳趾。
#天穚,是回家必經,不然要繞地下的小巴站和馬路,就是衝人潮或車隊的分別。
上水,「贏」在夠北
作為香港最北,上水佔着賺內地人錢的「優勢」,大型商場自然不敢怠慢,每周回老家一轉,就覺得身處的小空間一步一步的被入侵,常說開放自遊行振興了我城的經濟,除了名店座落的尖沙咀、銅鑼灣,與內地相連的上水也首當其衝,與前兩個區分不同的是,上水本是個純住宅區,只因其地理位置變成了一個自遊行購物城/水貨採購城:
接連火車站的第一個大型購物商場是上水廣場,腳程大約兩三分鐘,自由行的第一號天堂。記得早年有統計指她的人流跟海港城相近,舖租自然也高。當年商場開幕,只有小店,沒幾家叫得出名字,最出名的是佔5樓全層的美心大酒樓。如今,4層全是有名品牌:金舖有9家、鐘表店兩家、化粧美容18家(其中一家是莎莎)、售賣保健品的有6家、萬寧有1家、連鎖電器店有4家、電器品牌有兩個,各店門外都堆着人,萬寧最浮誇,付鈔蛇餅不斷。
#近天商場沒搞活動或展覽,人流算是疏落,但大喼小喼、跑跳追逐的孩子、蹲坐的遊人還是隨處可見。
再花1分鐘走到第二號天堂──鄰近的新都廣場,在玻璃門後迎客的是兩家金舖(1家在接駁天橋右側、1家對正正門入口電梯)、1家流行時裝店,多走兩步便是百老滙電器,拐個彎,時間廊、豐澤……只一橋之隔店舖種類幾近一樣,唯家家都門庭若市,那怕是從沒聽過的也人頭湧湧。從前的文具舖沒有了,近日連賣學生鞋的Dr. Kong都結業了,學生要做勞作、買筆盒、買皮鞋?請移玉步到石湖墟吧。另一個連接火車站的上水中心情況相近。
#開學之時,Dr. Kong不見了,將與相鄰的精品店打通成為皮具店。
他們什麼都買,從金飾化粧品到調味品
離開商場,還有10分鐘左右才回到家,沒了大型品牌就來到水貨客的樂土──藥房,沿龍琛路龍豐花園走有3家藥房,最有名的龍豐藥房由過往收8、9時,如今10時才關門,店面貨品如高牆,向店外半條行人路伸延,不時還有一箱箱貨物擱在行人路上,結果本容得下10人橫行的濶道變成兩三人要側身而過的窄道,從早上9、10時開店至黃昏6、7時人流不減﹐活像置身彌敦道,然而我等小民是「買」東西要挑,想擠進店買藥油牙膏?好難,自由行和水貨客則是「掃」不用看,現實一點/在商言商,居民幫襯小額,就如進酒家你只叫清茶叉燒包,人家是大豪客,下下鮑蔘翅肚,部長老闆大廚都來逢迎,有些咀臉都好明顯,幸好還有良心商人把一定數量貨品留給居民,上水人才不至於要跨區採購。
#貨品佔了行人道,連單車路旁也不放過,有時未及開箱已經賣掉。
#最多人光顧的一家藥房門前,白天店員常在路邊拆貨,行人得繞單車路,香港沒有幾多地方是這種光景吧?
這個屋苑還有地產、金舖、蔘茸海味等等,地產舖外有人兜售別區的豪宅,感覺有點神奇。如果想從龍琛路對開的馬路走到石湖墟﹐要走過一條小馬路,馬路雖小,但擠在那裏的人沒一百也有幾十,路窄人多,又手拉車又喼又嬰兒車,加上汽車從四方八面來,橫衝直撞的人又多,扶老携幼的話就更加險象橫生。一街之隔是新康街,屬舊墟,前半段百米原是雜貨、快餐店、藥材店、涼茶檔,如今是4家藥房、兩家金舖,蔘茸海味、萬寧、屈臣氏和卓悅各1家,老墟的邊皮也開始服務自由行、水貨客。
1%人賺錢,99﹪人吃苦
回到問題根本,刺激經濟增長本是好事,另邊廂,我亦相信上水人對內地人的觀感跟別區人看內地人大致一樣,不喜的仍是兩地的落差──文化、衞生常識、生活認知方面等等,我相信到上水購物的內地客跟在廣東道遇上的一樣,十之八九都財大氣粗,當中一二較有教養,但為什麼強把上水居民住在購物城?而且是一個原居這地的人下班放假也不能好好休息、要跟人搶生活必須的購物城?上水人的回報是什麼?是區內20餘年樓齡、400餘呎的公屋給炒至百多萬的光景嗎?內地人花的錢還不是源源流進地產商的口袋?
利字當頭就汰弱留強、有錢人「規劃」一切是自由市場下的必然,但別人賺錢,何以我等上水小民要日夜受罪?為什麼遠離市區還沒半點安寧?街坊都在投訴,或是啞忍,但長此下去,都市人壓力不解更會圖添怨氣。我們生氣,是因為上水實在有太多的內地人,明明是父母輩早就扎根開枝之地,我們作為新市鎮二代人,滿以為終可在這個交通、公營服務、居住條件都發展完熟的地方安居、培養第三代小孩的時候,生態因政策而回到混沌,社區空間縮小是其一,寧靜安逸被奪、生活質素下降是其二,被迫跟着搶是其三。
不喜見自由行,我們大可不到廣東道、不行Time Square、不逛彌敦道,實行遠離他們的軌跡,但家在上水怎能避?過一過境買點電玩金飾日用品的自由行是其一、以一簽多行往來的水貨買手是其二,試問,水貨買手會跑去老遠的銅鑼灣掃貨嗎?我想不會了,除了窩在家,我想不到更好能獨善其身的方法。其實,上水真的不需要這麼多金舖,化粧品的選擇也太多,而且我們的電器根本不常換,顧全了經濟犧牲了居民,如今上水後花園大概只餘離火車站15分鐘的舊墟,那裏景物依舊、人臉依舊、氣味節奏依舊,面對停留時間短、流量大的自由行和水貨客,如真的要開放更多一簽多行,我願上水不會有天陸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