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天蝎座及人馬座之間的夏季銀河中心,是不少初學者的首個拍攝目標
上一期介紹了天文攝影與觀星的禮儀,加上讀者如有閱讀「天文攝影之我見(二):甚麼是天文攝影? 」一文,現在應對天文攝影的對象有一定了解,起碼「銀河」不是天文攝影的全部。今集筆者為讀者介紹近兩年最熱門的三個天文攝影主題:銀河、天文風景、星流跡。
銀河
牛郎織女被銀河隔開的故事大家聽得多,但未有天文攝影熱潮前不知又有多少個香港人睇過銀河(Milkyway)呢?天文學家告訴我們,包括地球與太陽在內的太陽系,共有超過二千億顆恆星(太陽是其中一顆)身處在一個龐大的系統──星系(Galaxy)內,我們身處的星系就叫做銀河系。大家身處其內,自然看不到銀河系的外貌,但因透視效應,我們能見到銀河系在天空裡變成一條帶狀環繞天空一周,並流經26個星座,包括大家熟悉的人馬座、雙子座、天蝎座等。從傳統天文攝影角度出發,以銀河做主題的天文照片,銀河自然是照片的主角,加上在菲林年代的歷史因素,當年拍攝銀河一般不能清楚顯示地景,因此地景只會妨礙構圖,在取景時反而會避開地景。
天文風景
近年網上瘋傳包括地景的銀河照片又叫甚麼呢?天文風景相。
天文風景在傳統天文攝影角度出發,目的在於顯示天與地的關係,加上美麗的風景自然更令照片錦上添花。不過,稱得上「天文風景」,天空當然是照片的主角,地面的風景或物件只佔照片的一小部份,一般不會超過三份一。另一想法是,如果目光一開始被天象而非地面風景吸引,則是一張成功的天文風景相。
天文風景相的構圖,最能透視拍攝者的拍攝哲學及風格。
以地面物件做主角的天文風景相
以天空做主角的天文風景相
星流跡
與太陽東升西落原理一樣,星星因地球由西向東自轉而視覺上由東至西移動。使用相機長時間曝光,星點因移動而拖成一條線,就是星流跡(startrail)─ ─星星流過的痕跡;月球的痕跡就叫「月流跡」(moontrail);太陽的痕跡就叫「太陽流跡」(suntrail)。由於數碼相機的訊噪特性,一般情況下會把一張長時間曝光的星流跡分成數十張短時間曝光的照片(如總曝光時間是兩小時,則可分成60張2分鐘曝光的照片,然後用軟件合成)。
星流跡及月流跡 (圖中較粗之直線)
一如《天文攝影秘技系列(1) 》所言,大家對天文攝影的認識,十居其九是從亙聯網上看回來,因此網上亦流傳不少不明所以的術語。讀者有興趣可參考筆者的另一篇文章:《天文攝影之我見(三):星軌、追星儀、「流星雨」》。
大家明白不用花錢買「追星儀」後,筆者繼續為讀者解釋大眾對上一篇文章介紹三個天文攝影主題的誤解。
先講令人瘋狂的銀河,不少初入門的朋友以為拍攝銀河的時間只局限於夏季,這是因缺乏天文常識而出現的誤解。誠如上一篇提及,銀河在天上環繞一圈,因此在香港任何季節也可看見,差別只在於角度,當中以夏季及冬季兩段銀河是南北走向並跨越天頂,故亦較易拍攝,相反春季及秋季兩段在香港看就分別在南方及北方天空,前者接近南方水平線容易受空氣污染影響,後者則易受來自北方的光污染影響,因此不利拍攝。最後一點亦最重要:銀河中心,即銀河最光亮部份位處夏季銀河,所以最容易拍攝,亦易造成「只有夏季才可拍攝銀河」的謬誤。
夏季(左) 、冬季(中)及春季(右)銀河在香港天空的擺向
星流跡,如上一篇提及是反映地球自轉運動,而在地球不同位置、不同方向所見並不一樣,但就香港而言,能拍攝到的星流跡圖案不外乎三種:同心圓、與水平傾斜的直線、孤線,三種照片的線必定是由頭到尾粗幼均等。亙聯網上有部份星流跡的照片,光線呈頭粗尾幼,或呈旋渦狀,或呈其他非鏡頭光學變形而造成的形狀,這些都是非自然的電腦效果。
呈孤線、同心圓及與水平傾斜的直線的星流跡
當然,上文提及的只是部份謬誤,讀者絕對有機會在網上看見更多不同類型的天文照片,相信不少讀者即將或已經嘗試模仿,但就算依足發佈者的介紹也總是做不出接近的效果。讀者要明白一點:網上的天文照片九成九經過大幅度的電腦後期處理,那怕你手上的數碼相機有幾強勁,單憑未經處理的RAW檔在大多數情況一定與網上的有一大段距離。
相信大家很想知道,那些全能的電腦後期處理可以幫手增加天文照片的視覺衝擊呢?筆者下期再為大家介紹。
天文匯始創於2011年,由一群因觀星而結緣的本地業餘天文愛好者創辦,懷著對星空的深厚熱愛,致力於本地推廣天文。天文匯的資深天文導師主要為團體、公眾及學界提供各式服務,包括制定天文教材、舉辦天文課程及活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