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宋登陸之後,北京不斷對台灣釋放出善意,其中包括農產品免關稅,台灣學生在大陸就學的減收學費,以及進一步簡化台灣民眾赴大陸簽證手續,開放大陸居民赴台灣旅遊觀光等等,這些具體的措施落實到了台灣社會的各個層面,其意義遠比贈送大熊貓,金絲猴來得具體實惠。
僅開放大陸居民赴台旅遊觀光一項,依照每天開放一千人上限政策,一年來台人數在三十六萬五千人次,可能的商機高達一百至一百五十多億元新台幣,這對於台灣觀光業而言,不啻是雪中送炭之舉。誠如現任民進黨立委、前台灣陸委會主委蔡英文所言,不管何種意識形態,再笨的政府也不會限制大陸同胞來台觀光消費。
至於其他對台優惠措施,也都有類似的積極正面評價。可見,連宋登陸之後誘發的「大陸熱」,已逐漸在台灣社會發酵。
近日,陳水扁在會見外賓以及接受外國傳媒訪問時,反覆強調指出,台灣的大陸熱已經逐漸退燒,而台灣人民的覺醒,是連宋訪問大陸之後的更好成果。早前台灣任務型國民達標大會代表選舉的結果,已被視為是大陸熱退燒的有力證據。
溫度不降反增
的確,從「五一四」選舉投票結果以及近期若干個具有代表性的民意調查結果顯示,似乎出現一種政治上的矛盾現象,台灣民眾一方面以選票支持民進黨,但其實,對大陸最近的柔性訴求以及邀請在野黨領袖組團參訪大陸並不反感,甚至對於兩岸的和解以有助於政治僵局氣氛的改善,採取了歡迎的態度。由今年三月北京通過《反分裂國家法》在台灣引發的反彈和恐慌,似乎也在連宋登陸以及大陸熱的出現而逐漸平複。只要不以扭曲的政治視角來看待大陸熱現象,應該會發現,台灣的大陸熱並沒有降溫,反而因為多項涉及到業界和民眾切身利益的實惠措施的釋出,而呈現增溫的趨勢。
這一點,「台獨黨綱」主要創意和執筆者,民進黨立委林濁水也作了觀察的背書。林濁水指出,《反分裂法》通過以及連宋登陸至今,台灣社會有三點現象值得注意:一是雖然多數民意對反《分裂國家法》的「非和平方式條款」反感,但是台灣的社會信心指標—股市卻絲毫不少影響;二是對連宋登陸緩和兩岸關係持肯定態度,但這種肯定卻無法體現在國代選舉的投票結果之上;三是台灣社會認定大陸對台敵意者降至歷史最低,但與此同時,台灣主體意識卻未曾受到衝擊和影響。
只是依據和兩岸關係沒有直接重大關聯的國代選舉,來證明台灣社會對大陸熱的降溫,似乎不足以說明問題,但大陸熱的方興未艾或持續發酵,卻無法衝擊和影響台灣主體意識的認同和追求,卻是另一個值得深思的政治現象。
台灣主體性的概念,據說是已故的戴國輝教授引進的,儘管後來戴國輝教授和曾經欣賞他的李登輝,在政治上分道揚鑣,但這個政治概念卻在台灣朝野陣營大行其道,不僅成為台獨基本教義派的政治圖騰和認同符號,也成為極端台獨勢力之外的民進黨務實路線和派系,甚至包括目前的台灣在野黨維護自身立場引用得樂此不疲的護身符。比如連戰返回台灣之後,不斷表示的所謂一中,就是中華民國。希望將國民黨和中共搭建的兩個論壇交由陳水扁參與和經營,宋楚瑜在大陸多次強調的根在大陸,本在台灣的觀點,其實也都是台灣主體意識的某種詮釋和延伸。
兩岸仍多堅冰
對於台灣主體意識的另一個詮釋,還可以引用沈君山最近接受台灣媒體闡述的觀點:
連戰以及宋楚瑜的先後登陸,已經給台灣和兩岸關係的未來,留下了一個選擇;連宋登陸均具有破冰的歷史性意義,但也只是破了第一塊冰,兩岸關係的路途上,一塊塊堅冰還多着呢。也就是說,通往兩岸政治整合的道路依然漫長,和解只是一個來之不易的開始。
沈君山再一次強調指出,無論未來的發展路向如何演進,台灣的立場有幾點絕不能讓:一是台灣目前有治理自己的自主權,這就是現狀;二是對現狀的改變,台灣人民有否決權;三是,台灣也必須同時保證,不成為中國和平崛起的障礙,也就是說不成為美國以及日本遏製圍堵中國的馬前卒。在此前提之下,嘗試實踐共同市場,實現直接三通,探索和平架構,尊重治權的「暫時性分離」,擱置主權的爭議,或者對共享主權作出進一步的討論云云。
「台灣命運」共識
沈君山上述的觀點和立場,其實也是台灣多數民意,包括民進黨務實路線和派系在內的朝野政治主流勢力的主張,假以時日,陳水扁轉變了現有的立場,回歸到所謂的中間路線,涉及到兩岸關係前途命運和未來發展走向的訴求,大體上不會脫離這個思維軌跡。
台灣主體意識和主體認同,和台灣意識有沒有區別,是不是重疊,似乎不再是學術研究的範疇。台獨理念和台獨論述、台灣主體意識和主體認同之間,有沒有相似性和模糊解釋空間,都值得進一步思考。
經過半個世紀以上的政治分隔,經過將近二十年的政治民主化變遷,台灣政治社會存在諸多內耗分歧。不過,「台灣命運共同體」意識的建構,似乎已經接近完成。大陸熱所改變的是台灣主流民意對北京對台政策訴求的觀感,炎黃子孫的認祖歸宗,對中華民族文化傳統和情感的連接,和對台灣主體意識的認同是並行不悖的。
陳子帛
信報財經新聞
2005-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