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大學排名榜宜一笑置之

按:最近香港專業教育網總會推出「香港最佳大學排名榜」又惹來一陣討論,特別是排名較後的學校反應更為激烈。嶺南大學於上週六以官方名義撰文《嶺南大學對香港專業教育網公佈之「最佳大學排名榜」的質疑與批評》批評排名研究。排名之議,由來已久,但每次討論都草草結尾,除了了一笑置之,似乎將視角及討論都轉向排名榜、民意調查這類學術遊戲隱含的政治,將會更有建設性。

每年到了這個時候,香港專業教育網總會推出「香港最佳大學排名榜」及「香港最佳大學校長排名榜」等調查,調查結果總會惹來非議,在大學排名榜榜尾的大學,自然對排名有異議,將之形容為「妖言惑眾」、更「懸紅」十萬元犒賞能找出這個排名榜問題的人士;即使排在榜首的大學,也不見得特別高興,極其量是錦上添花而已。

調查方式影響結果

這個排名榜為何引來爭議呢?主要由於調查建基於民意調查的基礎,這跟大學信奉的學術觀點及科學數據存在差異。程尚達向一位大學中人請教,他指出,大學排名分兩種,一是旨在了解公眾的主觀感覺,這就要透過民意調查這類方式來搜集資料。由於人為主觀判斷,公平與否並不重要。另一種是計算權威數據、教員資歷及本地、外地學生的比率及所獲的研究撥款等。剛公布的教育網資料,以前者為依據。

其實兩種調查方法各有千秋、互有長短,大學中人話:「以主觀來判斷,沒甚麼公平、不公平,只要開首時說明是如何得出數據便可。若以權威的科學數據為基礎,也不是沒有問題,有時出現橙和蘋果難以比較的情況,例如日本稱許自己的科技尖端,不過,科學雜誌較少引用該國的文章,許多時是由於看不懂 (日文 )才會不刊登。」

中小學有客觀標準

事實上,大學教育跟商業營運不同,中小學有清晰的客觀評審標準 benchmark,小學升中則比較校內小五及小六年級分數,再加上一個調整機制,平衡分數差異,新近還有全港性系統評估 ( BCA) 。中學就更為客觀,全體中一生要面對入學前的中一編班試,中三又面對 BCA,中五及中七分別面對會考及高考。那麼大學呢?大學生過完三年大學生活,面對的是校內考試,沒有公開試這個關卡。

大學中人慨歎,要量度大學的高低,不光只看數據及觀感,應看看學生入讀後,是否有所增值:「有一些院校,學生入讀時成績不高,但畢業時,可以有很高的增值;相對而言,在一些大學,入讀的學生已經很叻,故此即使過了三年,增值率也不會太高。」

看來大學面對這類民意調查,還是抱遊戲人間的心態為妙。

星島日報
2005-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