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多點關心.少點需索

(轉載自第34期<野外動向>)

近年來,鼓吹環保的人如雨後春筍,聲音亦越發越大,然而,環境問題仍一直走下坡。05、04、03、02及98年,成為有紀錄以來最熱的五年,由此,千禧年代極可能超越90年代,成為最熱的十年;夏天北極的海冰縮減至歷來最少,比平常的少了20%;中國黑龍江出現200年來最嚴重的氾濫;旱災令南歐經歷了40年代以來最嚴竣的處境;全球最大的亞馬遜雨林首遭旱災的折騰......

        究竟我們對環保的熱誠有多大?我們為環保付出的實際行動有多少?

如何看生態的危難

        現代社會的建構和運作離不了經濟發展,而發展經濟必須的生產、運輸、買賣、使用和棄置各式各樣的消費品等過程,都是以自然環境和事物換來的。當主流社會普遍認定了這邏輯,把大自然視為滿足經濟增長和物質生活的工具,並以此作為理所當然的生活模式,各種自然災難也因而無可避免地發生。

原始森林以每分鐘30個香港大球場的速度消失,04年有80個香港面積的森林被伐以造紙,這意味著地球的換氣功能勢必每況愈下,全球暖化惡化不止;世世代代以森林為家的原住民不是被迫害至死,便是被迫放棄家園和文化,以空洞的身驅投入另類的世界。在現時的社會文化下,樹木不用以製造紙張、木筷子和傢俱,便是一無是處,而那些被我們迫至絕種的動植物,和那些飽受迫害的原住民,都很難得到社會的關注,因為前者不是自家的寵物財產;後者又與我們無親無故!

在過去20年,全球珊瑚礁「白化」現象(附註)的出現更頻密,範圍更廣,剩下的亦被溫暖和酸性的海水、人們的生活和工農業廢水,迫得岌岌可危。雖然珊瑚礁孕育25%(4000多種)魚類和無數海洋生物,另連同海藻(微細的浮游植物)等海洋生態,共吸收地球過半數二氧化碳,提供過半數氧氣,絕對是地球生態系統中不可或缺的一環。然而,對於部份人,珊瑚礁只是可供欣賞的物件之一,沒有了便找別的看;海產只是眾多食物選擇之一,沒有了便找別的吃;沒有了珊瑚礁,還有森林為地球換氣。總之,海洋如此大,絕對是排污的理想地方,發展中國家九成生活和七成工業廢水,不經處理便直排海洋和河流,但就算是處理了,那些化學處理品最終能到哪裡去?還不是被釋放埋藏在自然的另一角!

各顧各的環保

  各地政府和人民不是全無環保意識和行動,只是抱著「各家自掃門前雪」的心態「保護」環境。日本每年由中國入口246億對一次性木筷子,砍伐的是別國約116個維園面積的森林;香港是個消費型都市,大部份物品都以外地資源,在外地生產,當我們坐享其成的同時,被破壞的是他方的生態;飽受污染毒害的是他方的人民。這刻,作為香港紙張主要進口地的印尼蘇門答臘,其低地森林已變成荒地,生靈塗炭;採礦企業的進紮,令西巴布亞的森林、河流和海洋被摧殘得體無完膚,當地的動植物和原住民首當其衝,因我們的消費而賠上了生命。但大家活在同一天空下,面對全球暖化,我們真的有能力獨善其身嗎?

人與大自然的關係

在地球的另些角落,原住民不但深明人類只為大自然的一部份,並且必需依靠大自然才能生存的道理,而且已是世世代代過著與大自然水乳交融的生活,他們十分珍惜和尊重自然的一事一物。在墨西哥的旱季,那些仍以捕獵和採集野生動植物維生的原住民,寧願每天頂著酷熱烈日,在沙漠和崎嶇路上走上五小時,到淺窪塘取食水,也不求方便,不搬到窪塘附近居住。因他們知道,如果人類住在窪塘邊,將會嚇跑靠它維生的動物,這等如霸佔了牠們的生命之泉;剝奪了牠們的生存權利。

另外,原住民沒有癡肥問題,又不會建造又大又奢華的棲身處,因為對他們而言,大自然和萬物能否和諧共存,取決於萬物知道甚麼是「足夠」,而只有當大自然得到了和諧健康,個人和族人才會得到幸福安逸的生活。由此,他們絕不取多過其生存所需;絕不做出危害大自然安危的事情。

言下並不是要大家露宿郊野,或上山取山水,而只想說明,當大家重新認識人類與自然環境的關係,便會發現,我們實際的需要肯定比擁有和追求的少得多。自然生態環環互扣,當我們少些苛索,便能減輕自然生態所受的壓力,而大家和下代才有較為健康安全的生活空間。

我們依賴自然生態才能生存是不爭的事實,但萬物之靈的稱號迷惑了不少現代人,令他們以為真有能力肆意蹂躪和征服大自然,結果卻是創造了危害萬物的全球暖化。決定社會應否發展經濟,似是你我能力以外的事情,但在這制度中,我們仍有決定生活方式的自主權。請不要少看個人的力量,當每個人對大自然少點需索,多點關心,世界將會是另一個模樣。

附註:

絕多珊瑚礁生長於極為狹窄的海水溫度,當其上升或下降攝氏3度左右,不過數天,與珊瑚共棲而微細的海藻便會脫離珊瑚,或喪失為珊瑚提供食物的功效,令其出現「白化」,甚而死亡。另當海水含過量二氧化碳而變酸,亦會令珊瑚「白化」。單在1998年,酷熱天氣和二氧化碳便一口氣殺掉全球16%珊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