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其他同工的苦水,發覺我真的很幸運。因為至少校長和我的觀點一致,不為外評多做額外工夫。他雖然不是因為體諒老師的辛勞,而是胸有成竹,認為我們經驗充足,制度完善;當然他也同意無須多做門面工夫。我們自評和為外評所準備的,都是我們平日所做的工作。當然,這些平日的工作可也不輕,我們也一度為周年計劃開會八至十小時,連續兩天。但至少,我們沒有做科目手冊;沒有為每項活動派發調查問卷,以反思活動的成效。
自評及外評工作喻為教師工作壓力的其中一項根由。我真有點啼笑皆非。不知是我們好彩,還是因校長的聲名夠響亮,可以壓住外評隊伍。隊長雖是總督學,位高權重,每天報告都談到七、八點,對學校政策多加批點,但也客氣和正面,沒有如其他學校所云,由校長以下逐一批評。因此,老師壓力都不大。
我雖一力承擔自評工作,但有兩三位老師協助,有商有量,也不覺苦。做文件,寫文章又是我專長,難不倒我。其他老師參與一兩次會議,看看文件,也毫無壓力。雖然外評報告頗多批評,但似乎友傷力有限,至少我們還可以隱惡揚善,化批評為建議,化陳述為褒賞。
因此,對其他學校因自評、外評而感到壓力云云,我很摸不著頭腦。我猜想原因如下:
一、我個人好研究學校行政管理,這些程序和文件駕輕就熟。
二、校長設定工作規格,不做多餘文件(其實也有,只是沒有貫徹檢查,有些科組欠缺了也就算了),不開多餘會議。
三、教統局調整策略,再放鬆要求。
兩者之中,校長的定位至為要緊。自評、外評準備工夫,多少無拘,因為無論學校怎樣準備,文件如何齊備,外評隊伍的批評其實一樣。他們只是透過外評程序,告訴學校應切實執行課改元素,如閱讀該怎樣提高,批判思考該怎樣發展,老師教學要有資訊科技教學技巧,課堂要有師生互動、討論交流,專題研習要怎樣貫串整個初中課程,老師要經常保持自評的精神,反思教成效與工作檢討。因此,除非學校有信心,能成為課改樣版,否怎樣準備,結果一也。
可是校長又怎會藥石亂投呢?那就要怪教統局訓練不周了。各次有關自評、外評講座與工作坊,教統局都沒有就整個過程具體描述及建議,反而只就原則和理論講解。因此,校長和老師們只好以充足的準備來迎戰外評隊伍,因而枉花氣力了。如果教統局能選一所中學,拍攝自評和外評的過程,展示自評文件的範本,和外評上課的情況,結合外評報告內容,我們自然把握箇中線索,按圖索驥,難題迎刃而解了。
教統局為甚麼不這麼做?他們自有其原因。
tex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