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一月一次的這個藝術家自力更生報導看來沒有引起應有迴響,是編輯疏懶了沒有做好事後的宣傳工作。獨立媒體不怕獨立人士賣廣告,無論是有關團體的展覽和活動消息,一概歡迎。
這次藝術學院的同學執筆,寫來但有一片景願。我祝這些充滿希望而由知道世途險惡的朋友們一路順風。
文︰楊曉棠
很多文化藝術工作者的「辦公室」都是用來進行多樣事務和實驗的地方。它跟一般的辦公室、畫廊、展覽館等似乎互不相干,卻有千絲萬縷的關係。藝術工作者們在那個空間裡創作、進修、工作、靜思、睡覺……。筆者常聽說做藝術創作的人都要尋找一處遠離煩囂的境地,延續他們藝術上的夢想。這麼聽起來,「工作室」應該是一個極有趣又充滿自由氣氛的夢想創造空間。
就香港而言,生活空間也不大夠用,因此,外求適合自己的創作地方便不能避免了。而較為行內人熟悉的藝術家工作區域有︰火炭、觀塘和柴灣的工業區。藝術家們逐一開設自己的創作天地,不知不覺地凝聚一股力量,更定期分享其成果,吸引外界注意。最近,筆者偶然聽聞一處比較特別的藝術文化人聚集的領域,那裡不是遠離民居的工廠大廈,沒有大貨櫃車在樓下徘徊,也沒有寬敞的室內空間和重型的鐡閘。它是一幢位於灣仔與銅鑼灣之間的住宅大廈—富德樓。富德樓豎立在佈滿唐樓的軒尼斯道,好像給兩幢樓宇緊緊的夾著。大廈閘門對出是一條繁忙的大馬路,電車、的士、巴士、街坊、遊人……,絡繹不絕,周邊充斥著新舊商舖,有押店、報攤、日式百貨店和銀行等,非常方便,可以說是要什麼有什麼。在富德樓內,不是每一個單位都用來做工作室的,大概有十數戶被藝術工作者使用。每一層有兩個個單位,並排靠著,每戶面積約六百多呎,樓底和一般住宅單位無異。筆者嘗試每層也看看,有些工作室的大門或閘口被改裝得很特別,尤其是九樓三六七號室,結合中西式的設計,在全銀色的大門上貼上五張充滿中國色彩的圓形彩紙,上面寫著工作室的名稱。一看便知是藝術或設計工作者的創作室。
如果要把富德樓和其他工作室比較,它最明顯的特色就是聚集了不同媒介的文化藝術人。藝術家兼富德樓負責人之一馮美華說到,富德樓有十數個單位,分別租給不同範疇的文化人,有全職或兼職的藝術家、文化刊物出版、教育、美術設計、電影工作者和市場推廣的。其實,這是特意的安排,負責人希望可以方便他們互相交流、合作,營造多元化和有趣的文化氣氛,製造更多的可能性。如租用九樓三六五號單位的,是一個非牟利教育組織,他們會到中國大陸如雲南等地區作探訪及教育有需要的兒童。馮美華更表示,她有意籌劃一個探訪活動,讓本地藝術家跟那個教育團體到中國大陸地區進行探訪,帶給當地學童一些有趣的藝術知識,也增強我們對國土的認識和親切感。另外,十二樓三六五號單位,是一間藝術推廣公司,名叫「Leisurelee」。公司負責人Edith表示,她會為不同媒體的藝術家宣傳其作品和構想,以新穎別緻的方式,將藝術家的心血結晶化身成貼近生活的物品推出市場,讓更多人欣賞和分享創作者對生活點滴的感受,而最近推出的是mr.021的一系列作品。Edith說若有適當的機會,她亦會嘗試給富德樓的藝術家做宣傳推廣。馮美華與「Leisurelee」都蠢蠢欲動與富德樓的上上下下作交流,雖然他們的工作性質不同,卻能互為配合,盡量利用富德樓單位之間的緊密連繫,作跨媒介的合作,這正是富德樓的特點與目標之一。
文化藝術需要經過討論、交流和互相研究才能健康地發展。不論是嚴肅的論壇或輕鬆的私人交流、聊天都不能缺少。交通方便又鄰近市區,讓富德樓成為文化藝術工作者的良好聚會點,成就更多的思想交流。矗立於鬧市的富德樓無論在環境和地理位置方面,都以「方便」見稱。這些條件也很適合在本地做創作、文化事業的人。在香港,「全職藝術家」已經不可能再存在了,以筆者所知,大部份藝術家也是一邊工作一邊創作。這不是因為他們當藝術是業餘興趣,而是有實際需要。藝術家Ivy Ma便渴望,甚至承認自己是「全職藝術家」。她在工作的其間,也思考自己的藝術作品,沒有刻意分清楚什麼時候可以創作,什麼時候不可以。「藝術」已經融入其生活當中。正因如此,若工作室鄰近工作環境或自己的家,交通的時間和費用都可節省不少,生活與創作的關係變得更密切。就創作者而言,工作間不一定是遠離城市,有「隱居」的感覺。其實,應該順應自己的創作須要和方向,選擇合適的空間。一切需視乎個人的追求。Ivy
Ma在富德樓創作了差不多兩年,她認為富德樓位於鬧市中,有利其藝術創作。除了方便她的個人生活,環境也很配合她創作的理念。因為她的作品都是有關城市人的心理狀態,所用的物料也是生活上常見的。
說到這裡,讀者可能會奇怪這優越的創作空間是從何而來的呢?其實富德樓的其中一位業主一直很關心本地文化藝術的發展,他聽了一次藝術論壇之後,便把自己在富德樓的物業以低價租出,給文化藝術人一個良好的發展空間。每個單位租金港幣二千五百元,雜費自付。而藝術家馮美華就是業主跟藝術家們的中介人。有意租用富德樓單位的個人或團體需要寫一份兩年的計劃書,待馮美華確認租用者的工作和發展方向,再出租給他們。相宜的租金讓藝術家有更大的發揮空間,甚至舉辦各類多元化及較前衛的展覽。刻意製造孕育藝術發展的環境未必是可行的,自然而然往往能夠得到不錯的結果。富德樓不是人們刻意爭取的特別待遇,或是要求政府資助撥出的空間,而是大眾和藝術文化的合作而生的文化藝術領域。
富德樓得以發展成文化藝術聚集處,乃偶然機會,若沒有那個熱愛文化的有心人,沒有那次藝術討論,一切便不會發生在富德樓。他們或許還在承受昂貴的租金,等待好時機的來臨。大家可能會發覺,這樣的狀況好像有點兒聽天由命和被動,促成良好藝術生態的機會或條件似乎飄忽無常,這樣的形式有沒有繼續向前發展的可能和空間?會否出現第二、第三個富德樓呢?筆者覺得,民間自覺自助是有其重要性的,這肯定了文化藝術對香港市民有一定影響和溝通。在沒有政府的特別支援跟安排下,文化藝術工作者與社區自覺有必要而互相幫忙、遷就,發展本土文化藝術,証明了大家的創意、力量和體現真正的民意。話說回來,在香港有多少個人呢?有誰真正願意聆聽藝術家的需求呢?對文化藝術有興趣的人是不少,但在以流行文化和經濟效益主導的香港而言,了解和欣賞藝術文化活動是屬於「花時間」的行為,何況要長期支持藝術呢?富德樓的發展形式是美好的,當中卻有很多難處,例如在哪裡找到熱心的業主?有沒有足夠的藝術行政人才處理文化藝術工作者和私人機構或團體之間的溝通?筆者相信私人性的交涉與討論,應該比跟政府談判來得方便簡易。還有,文化藝術人可以探索不同的合作模式,獨立管理自己的工作室和安排創作發展方向,漸漸摸索個人的管理形式。對於追求變化及新意的藝術行業而言,是很好的方法。
由被空置、捨棄到充滿活力和文化氣氛,富德樓是典型的民間自助。在自負盈虧,獨立運作的情況下,大家利用無限的想像與智慧,堅持對文化藝術上的追求,互相支持,主動爭取有利的發展條件。
以上是筆者對富德樓初步的觀察,若再深入與各藝術家和工作者訪談,可能會發現更多有趣的角度。
城市與希望系列之發現藝術
全力互撐︰
香港藝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