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在年末反思網絡生態(上):速度和簡化所致的代價

在年末反思網絡生態(上):速度和簡化所致的代價

社交網絡大行其道、智能手機普及,改變了社會的文化風氣,以及人類的行為和思考模式。網絡世界輿論會影響現實政治,相信已經無甚麼異議。例如Trump當選美國總統,twitter功不可沒。網絡本身是工具,為世人帶來方便。然而萬事總是「有辣有唔辣」。歐美社會近日開始思考網絡是否助長了傳播謊言和假新聞、擾亂視聽,令政治宣傳(propaganda)得以掩蓋事實。我本人也是facebook的常客,算是個鍵盤小卒吧,因此對使用網絡作政治傳播,也算是有點經驗。對網絡上的論爭罵戰,也算是跟得頗「貼」。以往我可謂樂在其中,但近一年來開始有不少反省。尤其當我讀了日本作家宮部美幸的小說《悲嘆之門》後,更多了點思考。一年將盡,趁有幾日假期,特意寫下一些粗淺的見解和觀察,供大家參考。文章大部分觀察都集中在fb,皆因在香港,fb是主流的社交網絡,也是網絡政治傳播的主要渠道。觀察未必完全準確,當是隨筆吧。

速度先於一切

在網絡世界,人人都在鬥快。新聞要即時的,連點評也要即時的,總之比人家快,就能掙得較高點擊率,就是勝了一仗。以梁振英宣布不連任為例。當日now新聞搶先獨家公佈,謂有消息指梁可能宣布不連任。其後梁正式宣布了,各家媒體鬥快出notification和fb status。不只如此,連評論文章也要鬥出得快。報紙不能等待明日方刊登文章,要當日就先在網上刊登即時文摘。快是否一定質素差呢?不必然。但快與不慎和簡陋總有關聯,而且趕工完成的文章,也難深入吧。網絡如何影響新聞行業,早已有不少討論,此處不重複了。

轉發情況亦然。一看到有人share某某新聞或消息,覺得有趣、荒謬或「爆」,當下便即時再share出去。慢一點就會out。為了速度,我們甚少停一停思考一下,也少有查證一下消息或新聞孰真孰假。假新聞、content farm可以大行其道,皆因在網絡世界,速度先於內容、先於質素、先於真實。

此外,網上的評論和回應,很多時是來自當下的第一反應,甚至是來自一下衝動。你可以說是最真誠、最坦率的反應,但其實也是未經深思熟慮的反應,難免缺乏深刻思考。這樣自然不利深刻一點的反省,也不利互相說服。而且手快打下了一兩句後,想要收回也不行,因為人家已經cap圖了,永遠留存,將來可以翻舊賬。(即使回應是經過思考的,但為了博取較多注意,言辭便會變得辛辣。這點後文再論。)

簡化大行其道

在網絡上,很多事情都是簡化的。在網上發表言論,當然是希望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傳達開去。但除此外,Like的數目和點擊率成為了我們爭逐的目標。但like代表甚麼?可能是認可、同意、部分同意、支持、已閱、保持關係、「畀面」…… 但都不重要,總之越多like就越厲害、越成功。不少人(可能也包括我)在fb發表文章,期待的主要都是like,或一兩句回應,而較少期待認真而深刻的評論。縱使你真的期待可以帶來詳細討論,也難以求得。(我強調期待like本身無甚麼問題。)網絡上多數是like友,而非筆友,更遑論諍友。

文章太長,對傳播也會做成障礙,因此還是短一點好,否則令人「too long don’t read」。再簡化一點,就是不要文章,而要製圖,再配上一兩句話。製了圖,方便人家轉發,也能搶到like。當然,也會有長篇文章得到多人轉發和關注,但簡化在網絡中佔了重要地位。某位時事評論員以往以寫文章為主,近來都不斷製圖了去吸引讀者了。(不是要批評他,大家都明白「搵食艱難」,只是點出現象而已。)圖像的力量是很強大的,較文章更能令人留下深刻印象,更能牽動情緒。但一張圖一幅相,往往未能講出全部事實,頂多是展示部分事實而已,仍然需要了解背後的來龍去脈(context)。然而當我們看到一幅相或圖時,第一印象已經刻在心上,往後即使要繼續議論,也難完全脫離圖所展示的部分事實,因而先入為主。

此外,在網絡上實在太容易得到資訊,隨意google一下已經可以扮專家。但正因為google和wikipedia等是如此方便快捷,便容易令人懶惰,拒絕長期探求鑽研學問,每次出現新議題便靠google輔助。在此我也要坦白:我自己寫文章時,偶然也會因為不太熟悉議題而靠google充撐。

人本是複雜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是複雜的,來龍去脈很多時亦是複雜的。但在網絡上,彼此的支持、鼓勵、不滿、批評等卻化約成like、「慘慘」、「嬲嬲」等「反應」。甚至自己也以like和點擊率來評斷自己的成敗得失。我們想要使用網絡去接觸世界、了解世界,但往往其實只是從一張又一張的相片和圖像去理解,以及靠方便而快捷的google,因而所得到的知識可能是支離破碎的。習慣了簡單理解、當下看到就當是真相,便容易抗拒抽絲剝繭,抗拒尋求整全理解。我們得到的是越來越多的小聰明,失去的卻可能是學問和智慧。(上篇完。應該還有中篇和下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