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香港新市鎮的規劃原則
當政府發展新市鎮的時候, 為了吸引市民入住, 於規劃中會採用一套較市區更高的準則(例如在同一人口水平 , 新市鎮會比市區有更多的社區設施,綠化地帶等等)
另外就是新市鎮都可達致自給自足各和均衡發展, 意即居民能於本區內有足夠的就業機會, 足夠的各類社區設施, 不同的類型的房屋及社會階層(例如: 沙田區)
以上的原則未必能完全落實, 但仍然會是政府規劃的主要方針
言而政府對天水圍的整體規劃是甚麼?
根據規劃署 二零零二年出版的新界規劃小冊子(元朗) 節錄 :
規劃概念:
天水圍新市鎮的發展形式,是提供不同房屋發展類別組合,以應付已預測的需求,並為區內居民提供足夠的休憩用地和社區設施。由於新市鎮十分接近后海灣地區,當局把毗鄰米埔沼澤區的地點闢為再建造濕地公園及自然保育區。擬建的濕地公園開放後,公眾可在遵守管理當局所訂的措施下前往參觀。
政府規劃的發展:
由於天水圍新市鎮及鄰近地區的交通日趨便利,(包括在天水圍興建的西鐵車站),天水圍新市鎮料將成為新界西北的發展中心。
隨著香港與內地之間的聯繫日益緊密,天水圍的地位將更形鞏固。
天水圍南部大部分發展工程已告完成,而北部的發展工程現正展開,並可為未來的策略發展提供足夠的土地儲備。
換言之, 於政府眼中天水圍的自然環境是一個能夠吸市民入住的優點, 配以不同房屋類別組合及交通配套,
另附以濕地公園及自然保育區等社區設施
由此看來天水圍的居住人口比例應該以中產及基層市民平均分配比以基層市民為主更適合
是問一個偏遠而缺乏就業機會的地區, 甚會適合大量基層市民入住呢?
(注:九二年至九八年天水圍南的天燿、天瑞、嘉湖山莊相繼入伙,16263個公屋居屋單位對15880個私人屋苑單位。)
奈何, 香港就偏偏來了一個董建華,來了一個八萬五,自此天水圍北成為供應公屋的重要地段。
天富苑和天悅村,由回歸前只興建三千六百個公屋及居屋單位,最終變成同一幅土地容納九千多個家庭。天澤村原規劃用於興建約二千五百個單位,倍增至四千個。
天恒村、俊宏軒、天逸村原用於興建居屋的共一萬三千個單位,其後全數變成公屋。
而於零九年全部落成的天晴村,亦將提供四千二百個公屋單位。
居屋沒有了,天水圍的公屋戶人口佔總體逾六成。
人口編配失衡, 規劃過分單一, 就業不足, 醫療服務不足....所導致的社會問題,這些問題傳媒上討論經已很多, 在此不再重複。
我想指出的是當八萬五政策出台, 天水圍的人口結構的轉變根本已無可避免。政府應該做的是如何就人口結構的轉變而重新評估在公共設施與其相關的資源投放。例如原為居屋的天恆村有一個多層停車場。及後轉為公屋, 公屋居民那來這麼多的私家車?故此多層停車場使用率不足。而停車場的頂樓年多前才被改建成社區中心連會議室。居住人口轉變,密度大幅提高, 相關配套及資源投放當然有所不同, 而規劃署的規劃標準與指引看來只能回應人口數字,而未能顧及實質需要。
事實上政府亦自言明白以往在規劃上關注人口結構及特色的工作不足。
見立法會CB(2)1439/05-06(02)號文件第4頁內項碼1的第2點
如果連人口結構及特色的資料都攪未清楚,
恐怕再多的資源增撥都只會白白浪費....社會評估老早就應該做了。
延伸閱讀
學者﹕規劃失誤社區設施不足 公屋戶佔天水圍人口六成
http://hk.news.yahoo.com/071020/12/2huzs.html
周永新﹕立即停止將公屋居民再編配到天水圍
http://hk.news.yahoo.com/071023/12/2i1d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