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前我曾到訪西雅圖,寫了一些感想(註1),五月底舊地重遊,住了幾天,逛了一些地方,有一些觀察,也聯想到香港。
巴士
一向聽說在美國不能以巴士代步,今回在西雅圖我沒有駕車,多次以巴士代步,實地體驗似乎不是那麼差勁,一般短途十至十五分鐘一班,遠程半小時一班,與我從紅磡乘搭巴士外出的情況差不多,尚算方便。
巴士停站的步伐比較悠閒,乘客上落時間充裕,輪椅乘客的比例相對高,巴士車身自動降低和伸出斜板方便輪椅上落,車內有充裕空間擺放輪椅和嬰兒車,乘客很主動讓座給長者和其他有需要人士,下車時不少人向司機說多謝。
作為外方人,我感覺到一個互相尊重、關心弱者和彬彬有禮的社會,對比香港不時有乘客和司機爭執的報道,讓座風氣較弱,輪椅上落較麻煩等,有點令人汗顏,我想香港在物質方面也許是國際級大都會,但是在精神層面還要多加努力,尤其是要以更多的實際行動體現人與人之間的互相尊重。
科技、創業
今次在西雅圖走動,到處見到建築地盤,有辦公大樓,也有住宅,當地人甚至聲稱全市興建樓房的吊機數目全球第一,比杜拜還要多,雖然未必是事實,但說法反映當地人對經濟發展速度的自豪感。
西雅圖是目前美國經濟發展最蓬勃的城市之一,由於擁有深厚的科技底子(市內的華盛頓大學世界排名24),人才類型貼合現代經濟發展的根本需要,因此不少科技公司都落戶西雅圖及隣近地區(註2),包括微軟Microsoft, Google, Facebook, Twitter, Uber等,現時火紅的網購巨擘亞馬遜Amazon更索性把總部設在西雅圖市區。
西雅圖地區科技公司的總體規模迅速增長中,加上優秀自然環境和一向十分包容的風氣,吸引大量科技人才匯聚,微軟在西雅圖地區有員工四萬多人(註3),亞馬遜則有三萬人(註4),有報告稱西雅圖是美國十大富裕地區之一,近年技術工業類職位增長45%,STEM(科學、技術、工程、數學)類職位增長20%,與此同時西雅圖人均GDP由2010年49,665美元,躍升至2014年75,874美元(註5),相對於香港2016年人均GDP 339,531港元(43,530美元),高出74%,反映科技在新時代經濟的決定性作用。
人才集中到西雅圖後衍生另一現象:不少巨型科技公司的員工自行創業,令西雅圖成為美國西岸的創業之都,為城市經濟不斷注入新能量,西雅圖市長深明創業社群對整體經濟的重要性,因此成立了專職團隊培育「初創企業生態系統」start-up ecosystem(註6)。
反觀香港,過去十多年政府不斷談經濟轉型,但坐擁巨資的人們宣揚「low tech 撈嘢,high tech 揩嘢」(意即低科技賺錢,高科技蝕錢),不思進取,不動腦筋,始終戀棧賺快錢的地產和賺容易錢的零售,數碼港變了地產項目,應該擴建科學園的土地建了豪宅,市區的豪宅則變成劏房格局,金舖、藥店、名牌店擠掉民間店舖,規劃未來只懂繼續圈地建大型商場,社會氣氛影響所及,大學裏最受歡迎的學科是商業與金融,科學被忽視(註7),打擊年青人學習科技的熱心,總之香港經濟轉不出八十年代思維,資本對科技創新不屑一顧,科技人才投閒置散,創新科技局也要拖延數年才能成立,歲月磋跎,時不與我,一早決定倚靠科技的深圳走了在前面,香港真的要急起直追。
最近一兩年多了聽到香港人創業的故事,算有一點積極轉變,我希望政府和民間多向西雅圖學習,好好建立和滋養香港自己的「初創企業生態系統」,為香港的未來打好基礎。
註1《草雲居》 2015年9月8日 「經濟發展方向:奶粉、遊客、西雅圖」
註2 GeekWire“Seattle Engineering Centers”
註3 GeekWire 2016年1月28日“Amazon adds another 8,400 employees”
註4 Business Insider 2017年4月11日 “Amazon is taking over Seattle”
註5 WorldAtlas.com“The Ten Richest Regions in the United States”
註6 GeekWire 2016年2月25日“Seattle’s mayor: Amazon’s huge employee growth is ‘a great problem to have’ ”
註7 《草雲居》2017年3月25日 「商業主義霸道下的大學 - 從香港大學說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