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值幾多錢?自以為大時代股神上身的人,會告訴你每秒鐘幾百萬上落。不過以秒為計時單位,那是上世紀過時的股票思維。在現今電腦取代人腦交易的年代,時間是以毫秒(千份之一秒)來計算。三毫秒值多少錢?保守估計約二十至四十億美元,那是高頻交易每年的收入總和。正所謂「能知半日事,富貴萬千年」,若果你能夠比市場早一點知道股價上落,你便能穩做只賺不賠的買賣。對高頻交易的超級電腦來說,幾毫秒的先機便足夠他們搶先一步入貨和出貨,截擊股票買賣雙方的些微差價,從中賺取每股零點幾仙的薄利。每股零點幾仙看似不多,不過每日有幾百億的股票交易,山大砍埋有柴,何況這是一座超大山,無知的投資者在不知不覺間,被這班無本生利的中間人抽掉幾十億。
高頻交易的世界十分低調神秘,與傳統華爾街金融佬的自大自跨形像截然不同,那是一個工程師、程式員、數學家的世界,一個連華爾街都不明白的世界。Michael Lewis去年的新作Flash Boy,正好為我們打開一扇窗,讓我們闚探高頻交易的秘密。作者相信我不用多作介紹,他可是當今首屈一指的金融記者,他的舊作Liar’s Poker,The Big Shot把華爾街的運作呈現讀者眼前,而他講捧球星探的Money Ball更被改篇成荷里活電影。他最擅長把艱深複雜的金融知識化繁為簡,一層層地引領讀者抽絲剝繭找出答案。在打開華爾街的神秘面紗的同時,亦為讀者娓娓道來一個如偵探小說般緊張刺激的故事。這次故事是講述IEX誕生的前因後果,一間專門針對高頻交易過水濕腳而設的交易所,讓股票市場回復其市場融資功能,而不是淪為一個鬥誰的光纖網絡更快誰的電腦更厲害的金融競技場。
契子從一條隧道開始,一群工人在賓洲某座大山鑽洞鋪光纖,而然沒有一個工人知道,他們為什麼不繞過大山沿著河道鋪線,捨易取難無謂地增加成本和難度。工人們所不知道的是,這條光纖走是紐約股票交易所到芝加哥期貨交易所最短的直線距離,傳送時間比一般電訊公司沿鐵路建的光纖網絡快三亳秒。在電腦操盤交易的今天,三亳秒的時差等同未卜先知。利用資訊的時差獲利由來而久,最出名可說是當年拿破倫在滑鐵盧打敗仗,Rothschild銀行的飛鴿傳書比別人更早收到消息,趁機差沽空法國債券賺個盤滿砵滿。
故事的主角是IEX的CEO Brad Katsuyama,當他還在加拿大皇家銀行當交易員時,察覺到股票交收出現異常,買賣報價不時出現極微少的誤報,於是他展開深入調查,誓要找出市場異常的元兇。這本書的前半部,讀者在作者的筆帶領下 伴著主角在股票交易市場做買賣實驗,學習股票市場背後的運作,各交易所因地理位置而出現資訊時差,慢慢推理出兇手便是高頻交易。在找出元兇後,他們更開發出一套應對的交易軟件,在傳送中加入不同時差,使落單同時抵達所有交易所,讓高頻交易無從下手抽水。正如所有冒險小說中段一樣,當主角和他的伙伴以為打倒壞人而高興時,他們才發現倒下的不過是嘍囉,還有更厲害的大佬躲在幕後,代表整個美國金融系統的交易所和投資銀行。當他們發現整個金融系統的玩家聯手有系統地剝削所有投資者,他們決定要打一場幹改革這腐敗金融制度的硬仗。因為篇幅所限,欲知結局如何,請自行看書。不過我不保證你看完書後,對金融系統還剩下多少信心。
作者說故事有一個模式,喜歡在不同章節用不同人物,從他們的觀點去為讀者解釋問題。而幾個看似毫無關連的問題,各條不相干的線一步步慢慢連結一起,指向真正問題的答案。始終這故事基於是真人真事,大部份角色都是凡平人,沒有什麼特別的解謎過程,換個低手來寫會是悶到爆的知性探究。為了說故事起來更吸引,作者在每章開頭會不厭其繁,花不少篇幅交待新角色的背景和性格,讓讀者能角色面對的問題產生共嗚。大慨平凡人沒有什麼特別好記載,而剛好所有人都在紐約經歷九一一,這本書很多角色都用九一一那天作背景交代。我想美國人對九一一有感情,大慨這樣比較容易代入角色。不過我對九一一可沒有什麼特別感覺,不過就十幾年前在電視上看過的一則大新聞,看頭一兩個角色介紹還好,寫到後面的便覺得有點婆媽長氣。
香港人很少聽過高頻交易,因為在香港賣買股票要交印花稅,而高頻交易賺那些的微差價連交稅也不夠,沒有生存空間。不過美國股市是世界金融中心,任何風吹草動都會影響全球股市,香港股市自不能幸免。高頻交易帶來不正常價格波動,因技術故障而出現的flash crash,作者預言不事生產的高頻交易泡沫,可能會是引爆下一個金融風暴的點火器。不論IEX能否在風暴吹來前改革股市拯救金融業,投資者都應該要對這本書的內容有所認識,方能作出保障自已的投資選擇。只不過對中了冧把降自封股神的阿婆阿叔,講太平洋彼岸的金融價格理論,他們會聽得入耳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