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這個色彩斑斕的草莓共和國。
2008年,我第一次參加中國的搖滾音樂節,是北京摩登天空音樂節。壓軸的兩個晚上分別是張楚和何勇──他們(和崔健、竇唯、唐朝)在九十年代初,讓我們那一代台灣青年開始認識當代中國搖滾青年的樣貌與對當下現實的想像。而這幾年的中國音樂節,則讓我們看到新一代的青年文化,他們的裝扮,或者他們的青春慾望。
2008年,也正是中國崛起的新紀元:北京奧運訴說著「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只是原本是在五一舉行的迷笛音樂節,那一年卻被迫延期──搖滾青年遭遇到國家夢想,當然必須讓位,一如現在習總的中國夢,壓碎了多少人的自由夢。
音樂迷總是深信搖滾是一種生活方式,一種另類的生活方式。因此音樂節不該只是關於音樂,而應該是把他們信仰的另類青年文化/生活方式,濃縮在幾天幾夜的狂熱中。
在中國大陸,十多年前北京市郊的迷笛學校舉辦了小型音樂會,成為地下搖滾青年在城市邊緣的秘密集會,並開始被想像為「中國的伍德斯托克」。接著,每年越來越多人從不同城市、小縣城,來到這裡體驗他們想像中的搖滾生活。迷笛音樂節越來越熱鬧,開始進入北京市區的公園,開始收費找贊助,建立商業模式 。
2007年,音樂品牌摩登天空辦起了「摩登天空音樂節」,用更「潮」的設計形象和樂隊來定位音樂節,然後又辦了「草莓音樂節」,讓音樂節更可愛與青春。照摩登天空創辦人沈黎暉的說法,草莓後來成功的元素之一在於「草莓是個意象,象徵春天,還有些曖昧和性感。」
於是,音樂節開始在這片土地的各處高速增長:音樂公司透過音樂節來賺錢,地方政府透過音樂節推動城市形象與觀光,地產商透過音樂節給未來樓盤掛上文化標籤。年輕人需要合法的青春派對與狂歡樂園,可以集體吶喊,集體想像他們短暫的烏托邦;曾經寒酸的音樂人現在則有唱不完的音樂節,姿態也不再地下。
然而,從北到南,從沿岸到內陸,當音樂節的構築必須依靠商業與權力的巨大支柱後,他們的面貌卻越來越相似,擁有「同樣的陣容,同樣的夢想」。
由摩登天空公司在六年前創辦的草莓音樂節,現在是最成功、最潮的品牌,今年僅僅在五月,全中國就有十多個左右的草莓音樂節。去年全部草莓音樂節參與人次接近四十萬,今年可能倍增。
音樂節的變化其實也正反映初中國搖滾樂的命運:一切聲音都被整編入商業體制和可接受的政治範圍內,搖滾樂在中國曾經有的反叛意義逐漸模糊。在西方,搖滾樂當然也是音樂工業體制的一環,所謂「反叛」也只是神話或者是姿態,但是音樂人可以在商業體制之外,不時真正地介入社會,並且在體制內也可以有強大的異議或批判姿態。但在中國,卻不可能存在如此的政治介入空間。
更進一步說,中國當下的音樂節或搖滾樂的限制,也就是整個當前中國文化的反射:巨大的消費主義與權力體制吞噬了一切,「娛樂至上」與「政治犬儒」成為真正最流行的生活方式,異議之聲只能被噤聲或者流亡。
今年五一草莓音樂節舉辦的場地是在上海世博會址,而沒有比這個地點更具象徵意義啊:中國的華麗崛起,不再反叛的搖滾商業,以及新一代陽光歡笑的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