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義大利工人合作社——在團結和獨裁的集中制之間

義大利工人合作社:在團結和獨裁的集中制之間
文/Devi Sacchetto, Marco Semenzin 譯/王行坤

破土編者注:義大利合作社運動早期雖然強調勞動與資本的結盟,但更偏向勞動,而且合作社主要由工人組成。二戰之後逐漸偏向了資本主義,合作社也越來越像商業公司。合作社規模的擴大是讓自身與其最初理念産生距離的關鍵要素。但是堅持原初理念和實踐的小型和分散的合作社依然維持了這樣的理念:合作社可以成爲勞動力反抗資本主義剝削權力的自我防禦機制。本文節選自Devi Sacchetto, Marco Semenzin《Workers' Cooperatives in Italy - between Solidarity and Autocratic Centralism》一文(未發表論文)。


2013年3月22日義大利北部的後勤中心發生工人罷工。這只是諸多罷工中的一起。這些工人絕大多數是移民,而且是通過工人合作社找到工作的。這是最近十年以來義大利的情況。

最近幾年最重要的抗議之一發生於位於義大利北部中間的皮亞琴察地區,義大利大部分的工業生産體系就在這兒,這兒也恰好是合作社運動發展的重要地區。這片地區共有1400家公司與合作社。包括DHL, TNT等公司,這些公司主要從事運輸和海運,大約總共雇傭了3000多人。 皮亞琴察第一個重要的抗議發生在2011年夏天,目標是抗議低工資,快節奏的工作以及權利的缺失。當時的工人幾乎都是受雇於合作社轉包給TNT的移民。雖然傳統的工會試圖穩住他們,但是工人們成功了:爭取到了勞動合同、更高的工資、節假日以及醫療報銷。這場抗議也激發了其他諸多類似運動。

合作社的移民工們不得不面對這樣的現實,合作社、公司和機構通過轉包體系狼狽爲奸。公司事實上把大量的生産環節轉包給合作社,同時公共機構通過尋求所謂的「社會和諧」來把控當地經濟增長。由於相似的政治和意識形態的地位,機構、合作社和工會緊密聯系在一起。

外來工人想要建立新型工會,因爲他們認爲傳統的工會只是一個「服務機構」,如更新滯留的許可證或者維護家庭團結。事實上,傳統的工會經常進行工作的保護、談判,同時在管理決策上試圖達成一致。工人們試圖擺脫合作社和轉包體系,他們想直接和公司進行談判。然而這些事件並沒有激發對義大利整個合作社運動的反思,因爲這些合作社並沒有體現出傳統合作社的根本原則。事實上,義大利合作社運動從一開始就是有分歧的。下面我們就來看看義大利合作社運動的曆史,分析當下合作社運動的主要特點。

合作社運動的擴張(1854-1945)
義大利合作社運動始於19世紀中期,當時工人的境況非常糟糕,工資很低,工作時間很長。因此,第一個合作社是工人階級的自我防禦,不僅是針對個體的企業家,也是防止被驅逐出境。工人的合作社運動與當時義大利西北部的相互救助協會存在交叉。工人合作社是公司會員制,每個成員權利平等,合作社由社員——也就是工人控制。這種自助的形式目的是幫助工人獲得更大的購買力,也使得第一批合作社數量增加。到了19世紀末期,手工業者和獨立的農場主也開始建立生産和信用合作社。然而所有這些合作社還很小,只有數十或數百的會員,而且大都來自當地。

從19世紀中期開始直到二戰時期,義大利的合作社運動主要接受三種政治意識形態。第一種將合作社視爲發展「自由生産者的聯合體」的途徑,從而克服勞動與資本的矛盾,共和黨和反馬克思主義的朱塞佩·馬志尼持這種觀點。第二種偏向社會主義,將合作社視爲保護和組織工人階級的方式。第三種是上層階級的自由主義思想,他們支持合作社的某些形式,從而維持自己在義大利社會中的地位。

1886年互助社會運動在法律上得到承認,義大利合作社的第一次會議也召開了,會議決定建立一個國家性的聯盟(不久後就命名爲全國合作互助同盟,Legacoop),最初掌握在自由資産階級、民主主義者和一小部分共和黨手中。聯盟既要和工人運動打交道,還要盡量避免任何階級含義的政治區分。

在十九世紀的最後幾十年裏,社會主義者對全國合作互助同盟(Legacoop)的貢獻開始變得重要。但是很多社會黨人接受了卡爾·考茨基的關鍵思想,這就解釋了合作社爲什麽傾向於資本主義公司。另一方面,天主教在其統治地區大大促進了合作社的發展。

20世紀初期到一戰之間,由於義大利的政治力量試圖讓無産階級對君主制政體採取調和態度,合作社運動進入了複興期。1904 - 1912的合作社立法規定,任何人都可以加入合作社。合作社開始獲得政府合同,工人運動開始擴大。1902年的合作社運動包納了2199家公司和567450位雇員。這個巨大的轉變在於社會黨領導採取了德國社會民主黨人伯恩斯坦關於加強勞資關系的意見,開始提倡改革。

社會黨人和天主教之間的差距加大了。天主教合作社的目標是通過銀行和小型農場主合作社占領農村地區。1898年成立了天主教農民合作社聯盟。這獲得了工會的支持,因爲有利於獲得銀行放款以及拿到政府基礎設施建設的分包。另一方面,在1910年,第二國際和義大利社會黨指出,合作社現在有超過一萬名會員,是保衛工人階級和組織的一個不可或缺的手段。

就在一戰以前,義大利工人的激進運動迫使全國合作互助同盟往回退。天主教合作社的出現以及與世界大戰的關係使得合作社運動由中立轉向公開支持作為戰爭販子的政府和君主制。在戰爭期間,合作社由於軍事生產和消費合作社而得到加強。政府也利用合作社來平抑物價、防止投機。合作社經理和投機暴利活動相勾結,使得一部分合作社成為了戰爭經濟的強力支持者。

一戰之後社會黨和工會都支持全國合作互助同盟(Legacoop),使得合作社運動有了一個「社會」轉向。但是1919年和1920年激進的工人運動甚至嚇到了合作社的領導,後者更希望維持資本與勞動和合作狀態。為此葛蘭西在20年代也批判了合作社運動抑制勞工鬥爭的做法。

1922年合作社的發展達到頂點,共有8000個合作社,兩百萬成員,但得到土地所有者擁護的法西斯主義的崛起使這場運動處於極度危險之中。法西斯重點打擊了左傾分子,把他們納入到國家法西斯合作機構。事實上,法西斯的目的不是為了剿滅合作社,而是讓他們更加屈從於法西斯合作社體系。1922-1943年法西斯統治時期,生產和消費大幅下滑,同時農業加工合作社應獨裁體制的要求而擴大。

法西斯試圖把社會主義和天主教社會的特徵從合作社中剝離出去,同時一些合作社聲望很高的領導立即把技術經驗給了獨裁政府。在1943-1945年法西斯倒臺的時期,整個義大利的合作社運動是由非常不同的部分組成的,事實上,在反法西斯的解放運動中,一些合作社成為了義大利遊擊運動的基礎。

從經濟重建到工人鬥爭(1945-1980)
二戰之後合作社運動成為意識形態鬥爭的場所,左翼(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政黨和天主教的政黨都想要從政治上對合作社進行控制。因為冷戰的開始,聯合這兩種合作社的嘗試失敗了。1945年這兩種合作社重組,一個是全國合作社聯盟(後來的Legacoop),偏向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另一個叫義大利合作社聯盟(Italian Confederation of cooperative, 後來叫Confcooperative),這個組織得到天主教的支援。

戰後二十年(1951-1971)見證了義大利經濟的迅速發展,但合作社運動卻停滯不前,尤其是與社會黨(PSI)和共產黨有關的合作社。而與天主教有關的合作社卻有所發展,其成員主要是小農、手工藝者和某些中產階級。
早在50年代中期合作社運動又出現了重大變化:工人階級的中心地位衰落,轉而通過擁抱「企業文化」的改良主義與中產階級相聯合。而到了60年代晚期,工人鬥爭成為主流,這雖然限制了合作社的形式——合作社只是剝削勞動力的機構,但是另一方面隨著左翼政黨在議會內票數的增多,也促進了合作社的發展。但70年代工人階級的失敗讓很多合作社失去了鬥爭和激進色彩,有些工會主義者甚至說,「合作社只不過是民主地剝削工人的主人而已。」

到了80年代,合作社運動的擴張主要發生在零售業,並且主要向私人和公共部門提供勞動力,通過勞動合同和分包合同,工資競價壓低工資。私人公司和公共部門的外包體系試圖減少直接雇傭工人,同時通過轉包降低工資,降低服務品質。外包體系同時造就了合作社的擴張和深刻轉變,加速了合作社成員和管理者之間的價值疏離。成員與合作社——前者本應是後者的所有者——也在惡化,而在某些具有共產主義傾向的合作社內,人們也很難聽到「同志」這個詞了。而合作社運動也經歷了重組,具體有三個過程:1.經理接受培訓並進行自我培訓;2.雇傭專家,彌補內部技術知識匱乏;3. 使用外部的顧問讓商業機制最優化,從而提高效率。

國界內外的發展
蘇東共產主義世界的解體給義大利的政治體制和合作社運動造成了深遠的影響。從90年代早期開始,合作社就遠離一切政治意識形態,其資產和規模也不斷擴張。總之,合作社越來越像企業。而合作社和傳統的企業也組合成新的「合作社集團」(cooperative groups)。這也增加了組織的複雜性,從而凸顯了民主治理的問題。

在過去的20年中,因為要介入其他公司從而主導某些部門以及在市場中進一步擴張,合作社也迅猛發展。這背後的解釋是,只有大規模的合作社才能經受全球市場的考驗。合作社的聯合企業越來越成為跨國性的,雖然其規模還很小。它們與那些影響義大利政治的機構建立了穩定、永久的聯繫,其目的並非總是惠及自己的成員,更多的是擴大商業規模。義大利合作社運動的結構不僅讓其成功度過國際經濟危機,而且還從中獲益。

但合作社在義大利的分佈並不均衡。在義大利南部,合作社主要是在1970-80年確立,而工業化程度更高的北方則擁有最多的合作社,僅Emilia Romagna, Lombardy和 Veneto這三個地方所雇傭的工人就占總工人的44%。

最近合作社的擴張主要是因為勞動力成本以及非盈利公司的減稅優惠。義大利雖然經濟停滯,但合作社卻一直在發展,將近一半的合作社是在1998-2007年之間成立的,2008一年就成立了5000家合作社。

2011年各種合作社尋求新的整合,其中三個支柱性的組織——傾向於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全國合作互助同盟(Legacoop),傾向於天主教的義大利合作社聯盟(Confcooperative),以及傾向於自由主義和共和主義理念的義大利合作社總社(Agci)——合併為「義大利合作社聯盟」(Alliance of the Italian cooperatives)。這個聯盟佔據了所有合作社的90%左右。

企業合作社內的管理模式和工作條件
過去20年合作社運動的轉變分為兩個部分。一個是與資本主義公司日益趨同的大型合作社,越來越多地使用那些強調理性化與效率的網路;另一個部分是各有不同的較小合作社,有的合作社強調團結,有的則幾乎等同於血汗工廠。

到了20世紀初,對信任、透明和優良管理的需求促使合作社運動採納了新的規章,這些規章發展了倫理和企業的社會責任等概念,也是私人公司採納的類似的概念。公司導向模式開始建立起來。尤其是在大集團,為了適應市場,要求合作社把共利共生和直接參與的優良傳統換成管理策略。

雖然合作社強調「參與」的意識形態,但決策和戰略選擇的控制權依然掌握在上面的管理層。這就導致了合作社成員與管理者之間的疏遠。但是在較小和中等規模的合作社內,和非法雇傭和純粹剝削勞動力的世界沒有直接聯繫,管理者與工人之間經常共用同樣的經驗。

隨著成員和合作社關係的變化,參與和團結的要素被貶低,同時更認同於商業公司的做法。在合作社中,工人成員的參與空間不斷被壓縮,只限於交流資訊,沒有了任何實際辯論。會議也只是走形式:資訊很少透露,決議按時限完成,管理公司的合作社董事會成員的選舉也是事先完成的。工人成員對此完全無能為力。這種內部等級製造成了成員與決議過程的疏離,使得決議成為少數經理的特權,結果就導致合作社與私人公司越來越趨同。在大型合作社內,工人成員努力爭取不那麼獨裁的等級制度。

另一方面,合作社運動不再僅僅依賴其成員,因為它也雇傭非成員。外來的工人現在成為雇員的重要組成部分:合作社中42%的工人都是非會員。在合作社內,某些工人境況急劇惡化,他們無法就工作境況討價還價。在某些「較老的」合作社內,勞動關係通常比私人公司要好,但工人的議價能力被削弱了,無法在工作場所內將勞動力團結起來。

在義大利工人運動的危機時期,合作社的成員——工人成為削弱勞動力議價能力的工具。工人成員無論是義大利人還是移民,都日益臣屬於經理,雖然過去的合作社中的等級制沒有限制的私人公司那樣嚴重。不只工人和管理者之間日益疏離,民族、種族和性別之間也日益疏離。這些與義大利社會中日益嚴重的自私的個人主義不無關係。

消費者合作社和社會合作社
我們之前所談論的這些轉變對個體合作社尤其是在商業服務和個人以及零售領域內的合作社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種惡化表現在日常管理的內部民主以及合作社成員和雇員的工作境況的惡化。這裡我們簡要提及消在零售業部門的費者合作社和社會與醫療部門的社會合作社。

消費合作社的奇怪之處就在於其工人並非會員,他們是消費者——成員,但因為他們是外來工人,這樣他們的身份變得更為複雜。雖然對絕大多數來說雇傭合同是長期的,但工作基本都是兼職。消費者合作社的主要目標是創造社會財富,並且促進在消費者——成員之間的財富再分配。但合作社的利益並不總與工人的利益一致,這就讓工人和經理間的對話變得困難。看起來讓合作社的消費者和成員受益的社會財富並不是來自於合作性的行動。通過對勞動力的剝削,財富從工人轉移到消費者和社區。

最近幾年社會合作社有著非常重要的增長。它們基本是公共事物的承包人:如醫院、療養院和學校。其中的工人大都是婦女而且勞動分工非常明確。有文化的義大利婦女通常對工作比較滿意,但是與公共部門中的同樣工作相比,她們的工資明顯偏低。合作社和公共部門的「雙軌制」造成了工人之間的分裂。雖然合作社維持著團結精神,但還是會被私人和公共企業利用,去削減勞動力成本。合作社的工人進入私人公司和公共政府部門的後果是,讓勞動力產生分裂,因為合作社工人與其他工人完全孤立開來,因而受到歧視。

結論
在合作社運動早期雖然強調勞動與資本的結盟,但更偏向勞動,而且合作社主要由工人組成。合作社的主要目的是改善成員的工作境況和消費水準。二戰之後逐漸偏向了資本主義,合作社也越來越像商業公司,雖然還維持其「社會責任」。

在我們看來,這種轉向與義大利勞工運動的危機緊密相關。事實上,從70年代末,合作社運動就越來越受到市場和政府的影響。合作社不僅可以通過傳播團結和民主的價值去影響市場,同時也可能為市場規則所影響。而義大利議會通過的法律讓合作社與其他商業公司難以區分。結果就是,合作社運動從支持雇員的經濟——政治運動變成了經濟——企業運動。

我們可以看到,合作社規模的擴大是讓自身與其最初理念產生距離的關鍵要素:打破團結的內在關係。但是堅持原初理念和實踐的小型和分散的合作社依然維持了這樣的理念:合作社可以成為勞動力反抗資本主義剝削權力的自我防禦機制。

歡迎關注「破土工作者」Facebook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