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淺談Western Sydney (下)

根據澳洲政府2010/11年度的數據, Western Sydney的年度地區生產總值為澳幣950億元,僅次Sydney CBD和墨爾本為澳洲第三大經濟區域。這個由州政府所規劃的就業樞紐中心,對悉尼經濟增長貢獻良多。除了傳統地區經濟的重心重工業外, Western Sydney還包括了由悉尼的三個’Regional Cities’(即為地區商業中心,分別為Parramatta,Penrith及 Liverpool)。以Parramatta為例, 各大知名企業如Commonwealth Bank,Deloitte等皆於此開設分部,甚至總部。然而,地區整體生產力與本地居民的富足程度卻並不掛鉤。西悉尼大學去年根據澳洲稅務局的個人收入數據,統計出驚人的收入差距。悉尼收入底層的20%人口集中於Blacktown、Bankstown、Fairfield、Liverpool和Campbelltown家庭人均收入從3915元到2萬2251元不等;而前20%的家庭聚居於CBD、東南區及北岸一帶,家庭人均收入在4.5萬元至12.5萬元之間。Western Sydney 與’Sydney’兩個地區之間收入差距,是除了藍、白領階級的分佈外,另一個經濟差異的證據。

政治層面上,擁有近200萬人口及5個選區的Western Sydney被標籤為’Classic swing territory’(即傳統上票數落差只有幾個百分點,並無固定政治傾向的地區),實為兵家必爭之地。前總理Julia Gilard未被同屬工黨的Kevin Rudd奪權前曾前往西部城鎮Rooty Hill逗留數天視察及聽取民意;自由黨領袖兼現任總理Tony Abbot亦曾於大選前頻頻落Western Sydney拉票;均印證了為何Western Sydney被譽為澳洲聯邦大選最決定性的地方之一。值得一提的是,每逢大選兩大主要政黨均會給出所謂的 ‘pork-barrelling‘,即為爭取邊緣地區支持而拋出的實惠政策(地區限定)。而基於其「搖擺」性質,Western Sydney的分區多數是其中的受益者之一。

筆者曾於某本地澳洲大學的secret page ,看到一個confession:’I tell people I come from the Blue Mountains so they won't judge me, when in reality I live in Western Sydney.’ 這學生的自白,正正充分的反映了大眾對Western Sydney的Stereotype的根深蒂固(正如筆者曾提及的 - 低收入、低教養、低知識)。亦帶出了一個值得我們反思的問題:社會階層的差距及經濟上的不富足是否衡量一個人的唯一指標?

總括而言,打比大戰的性質並不局限於體育競賽之上,更重要的是背後各種差異與對立所製造的必勝及對抗精神,而這亦是比賽氣氛總是特別熾熱的原因。待10月球季重開之時,各位讀者不妨親自入場感受一番,筆者保證那場內氣氛帶來的震撼絕對值回票價。

文:東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