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ice Renault 居住在法國西部一個叫 Saint-Brieuc 的寧靜小鎮。上星期天,小鎮的四萬多人口中有超過三萬人參與了執政社會黨發動的全國反暴力遊行,抗議恐怖份子血洗「查理周刋」,表明法國人團結一致反對暴力支持言論自由。身為婦權組織及資深社會黨員的Alice 也有參與遊行,以示對黨及「查理周刋」的支持。
不過,她相信團結大遊行已是極限,往下來如何應對危機,如何處理新形勢新局面已不能強求各方一致,甚至不能寄望有共識,因為大家政治理念不盡相同,壁壘分明,不容易妥協。她還相信,各方的分岐很快浮現。
其實,只要看看代表不同陣營報章在三名伊斯蘭武裝分子闖入《查理周刊》(Charlie Hebdo)槍殺十二人(包括總編輯)後的表態就一清二楚。
作為法國左翼媒體旗艦的「解放報」(Libération)其辦公地點就在「查理周刋」旁邊,襲擊發生後該報收留「查理周刋」的記者,把辦公室借給他們作臨時大本營繼續工作。這份由1964年諾貝爾文學得主沙特(Jean-Paul Sartre)創立的「左翼大報」在恐襲發生後發表名為《查理良友》(Charlie vivra)的社論,指任何意圖以暴力壓制自由的行動都不會成功,因為所有新聞工作者都必定會堅守他們的崗位。文章又批評恐怖份子不向極右排外的反伊斯蘭份子攻擊,卻向承繼68學運敢於挑戰權勢的「查理周刋」施襲是荒謬之極。然而,即使面對同事就在「身旁」被殺,「解放報」卻未言及報復,反而強調他們一貫反戰反仇恨的立場:「我們不會開戰,我們不是士兵。」(Nous ne ferons pas la guerre, nous ne sommes pas des soldats) 。社論一出,馬上有網民批評他們虛偽,並要求讓穆斯林付上代價。
事實上不少評論都擔心事件會進一步刺激歐洲反伊斯蘭以至是排外的情緒。在法國,立場和極右國民陣線相近的週刊《Minute》雖然與主流傳媒一同斥責槍手,但它卻把襲擊的責任推到法國社會黨政府及其較寬鬆的移民政策方面,周刊甚至指這些在法國穆斯林中的原教旨主義者是國家內部敵人及威脅。很明顯,雜誌意圖把恐襲及新移民劃上等號,以達到收緊移民政策的功效。
還好,法國主流輿論似乎未有因事件而變得排外。傳統右派大報「費加羅報」(Le Figaro)在襲擊後便發表了一篇《當戰爭來臨時,必須戰勝》(Quand la guerre est là, il faut la gagner) 為題的社論,形容襲擊是一場伊斯蘭激進份子對西方民主價值的戰爭(C'est une guerre du fanatisme islamiste contre l'Occident, europe et les valeurs de la démocratie)。
文章呼籲國民團結,並加強對國內穆斯林社區的監察,慎防伊斯蘭國的恐怖份子在內散播仇恨並策動更多攻擊。顯然,這份右派大報認為要加強保安政策,但未有把恐襲跟移民扣上關連。
中間偏左、國際社會最熟悉的世界報(Le Monde)的社論則以《自由、起來、團結(Libres ,debout, ensemble) 為題,尊稱查理週刊的漫畫家、編輯為自由的守護者,並形容這次襲擊為反自由反社區共融的舉動。評論希望社會名界以勇氣及智慧,面對恐襲的威脅,並支持事件的受害者,共同進退,繼續守護言論自由。《我們都是查理》(Nous Sommes Tous Charlie)便是對於這次恐怖活動最好的回應。
法國從左到右的政治立場委實不同,有人乘機反新移民,有人要加強保安,有人防止出現報復,有人藉此重塑社會價值。要令他們合作找共同對策只能是椽木求魚,法國相當定型的政治版圖更不會有任何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