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政治文化隨筆:台灣國小生的下水禮

政治文化隨筆:台灣國小生的下水禮

最近到台灣旅行,在花蓮參加了溯溪團。溯溪,就是一眾參加者穿起潛水衣般的安全裝備,沿太魯閣附近的溪而上。當然,那裡的溪很寬闊,倒像香港的石澗。溯溪對體力的要求不算高,中間雖然有攀爬的地方,也有可以輕鬆泡浸一下的地方,不過最驚險的是參加者可以選擇在沿途的特定地點選擇跳水。跳水的岩石有一米半高,有三米高,也有五米高,在五米高的懸崖上,我們更需要助跑(跳的時候看不到水,就只能向着前方直跑,也不能停步,否則一定會撞崖受傷),實在嚇人。我從來不是大膽的人,也是戰戰兢兢的走上五米高的跳台,最後一蹬而下,因為角度不對而差點重傷。

這是相當刺激的經驗,而最有趣的是,同團有一半是台中的國小五年班的學生,在兩個老師帶領下到花蓮旅行。不要以為小學生就不會跳水,第一個在五米高崖上跳水的就是一個小學生。

小學生參加溯溪團,在五米高崖助跑跳水,我相信絕大部份香港家長都不會讓小孩參加,所以在台灣溯溪團看到小學生是很驚人的事情。當然這不是台灣的普遍現象,例如我有個住在台北的朋友就說絕不會讓兒子參加。不過,這種事在香港絕對不可能發生。

「怪獸家長」在香港很普遍,在台灣看到擁抱大自然的小孩兒,衝擊很大。回想起來,香港學生的旅行地點不外乎是赤柱或郊野公園,玩的東西變化也不多。我們在「安全」理由底下失去了很多樂趣。相對地,香港小孩會參加的興趣班都很「安全」,例如彈奏樂器(學得愈來愈偏,由鋼琴、小提琴漸漸擴展到中樂,甚至是豎琴)、煮藝班(由以前簡單的小食到現在漂亮的 Cup Cake)。就算是運動,也是相對安全的游泳、球類活動等,遠足等戶外活動相對難受歡迎。

其實,香港的郊野公園是寶藏,也有不少充滿挑戰性的石澗。香港有很多露營地點,宿營不是唯一選擇。有部份活動,相信也很適合小學生。

「安全」的興趣班對「怪獸家長」來說有兩個好處,也因此成為兩個香港興趣班的發展趨勢。第一個好處是可以讓家長參與,並分享子女的「成就」,例如有不少樂器班都會搞大型的演奏會,讓家長出席,在觀眾席上快樂地替子女拍照。溯溪類的戶外活動不可能有這種分享成就的元素,難成為主流;第二個好處是可以讓家長替子女拍有型的照片,然後跟朋友分享,例如一些烹飪班會讓小孩子穿了漂亮的圍裙與廚師帽,可愛地跟製成品合照。戶外活動像親子樂,沒有這種可愛與帥氣。不少興趣班的目標似乎不再是小孩子,而是他們的家長。

另一方面,學習彈奏樂器等興趣可以寫入履歷表,溯溪不能。這也是部份「安全」活動最吸引的地方。

寫好履歷表,大概是想入心儀的小學或中學吧?這真的重要嗎 ?歐洲人似乎有很不同的想法。最近跟一個在香港工作的法國人傾談,他說很多虎媽( Tiger Moms)都以為基礎教育極度重要,但他認為高中與大學教育才能帶來真正的分別,所以他認為子女在哪裡讀小學及初中也可以,但他會帶子女回法國讀高中。我不肯定他的想法是否正確,但我肯定他的子女有一個較輕鬆自由的童年。

我是想得太多了,就算有台灣的學校會讓小學生參加溯溪團又如何?是不是台灣的學生就比香港的優秀?其實我沒有想得那麼多,我覺得這次溯溪很有趣,相信對那些國小生來說也是有趣而難忘的經驗。這些充滿童真的小孩有快樂的權利吧?香港要以廣告來勸家長多給小孩子遊玩的時間,這實在太悲哀。

在那個一米半高的岩石上,有國小生不敢跳。領隊是年青的原住民,他攀到岩石上,擁着他,跟他一起跳。那位小朋友之後就不再害怕了。除了愉快的童年,我相信小孩子也需要有人跟他們一起走艱難的路。香港家長時刻督促、驅趕子女向前急步走,他們大概只會更孤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