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從悲情城市看台灣人的身份認同

「被出賣的台灣」台灣史上最慘烈的一頁—二二八事件

昨晚有空,重看了一遍台灣電影「悲情城市」(下稱「悲」)。 港人對「悲」的認識可能僅限於旅遊書籍中,每次介紹新北市九分時例必在首段就指出「『悲情城市』在九分拍攝,令其成為熱門影點」。 這一年裡透過書本,報章和網媒等嘗試更了解台灣--這個現今港人眼中的旅遊聖地,移民天堂。 第二次看「悲」時,我更能夠明白和體會電影中的情節。

「悲」由台灣名導侯孝賢執導,與「好男好女」和「戲夢人生」合稱「台灣三部曲」。 「悲」探討的是台灣最風起雲湧的四十年代,由二戰結束台灣脫離日本殖民統治,當時的國民政府接管,再到四七年爆發二二八事件。 這題材在當年剛解嚴的台灣社會仍然非常敏感。 港人即使對二二八和省籍矛盾未必全盤了解,在媒體上的一些兩岸新聞仍然能略知一二,例如去年年底「九合一」選舉中,台北市長候選人柯文哲曾被國民黨前主席連戰譏為「青山文哲」(當年日治時期的皇民化運動曾為台灣人冠上日本姓氏);又或是柯文哲在當選後以受難者家屬出席二二八紀念活動,發言時多次哽咽;各地院校也有學生以塗污校內或市內的蔣介石銅像,在像上寫上「殺人狂魔」等表達不滿。 由此看來,二二八和省籍矛盾看似是上世紀的事,但在台灣人心中,傷痕在轉型正義達成的一天前仍然難以磨滅。

「悲」用林家和男主角林文青(梁朝偉演)的友人的經歷貫穿全片,並聚焦在利用一件件逸事,經歷來描繪當時台灣社會的氣氛和人們心中的想法。 電影初段交代日本戰敗後,與女主角交情甚深的日籍友人向她道別,跟隨在台的國人相繼返回家鄉。 電影中角色又多次緬懷日治,也敘述了台灣社會如何深受日化,隱隱有一種對日治的懷念,甚至感激,或間接造成外省人對本省人的成見,其後國民政府也動輒以「漢奸」之名拘捕台人。

侯導經常使用了某些特定場景,例如多次用主角身為教師的友人寬榮與一眾朋友在吃飯時的對話,嘗試帶出短短幾年間,台灣本省人由對回歸「祖國」,認為終於可以出人頭地的期許,到因為國民政府和外省人貪污腐敗,用人唯親,掠奪台灣資源,而對這個比日本殖民政府更不堪的「外來政權」充滿憤怒。

第一次在酒家,眾人先是開玩笑說里長將青天白日滿天紅旗倒掛了,因為日本國旗倒置時也是一樣,其後一人表示回歸了「祖國」理應感受到溫暖,雖然另一人立即說出了對當時的台灣省行政長官(他稱之為土匪)陳儀的不信任,但隨著酒家下面傳來了有關紀念九一八事變的抗戰歌曲,眾人旋即並肩用國語(當時主流語言仍是台語)和唱了起來,氣氛充滿著歡樂和希望。

到另一次的聚會,劈頭第一句就是聽說有緝私隊在基隆傷了小販,眾人的對話轉為充斥著抱怨和不滿:外省人用人唯親導致本省人大量失業;即使在戰時日本殖民政府仍然確保有足夠配給,國民政府卻將台灣白米和糖運到中國,造成物價飛漲數十倍;最後一人以「在簽馬關條約時有沒有人問過台灣人? 」來作結,深深感受到台灣在歷史中多次成為戰爭的犧牲品的悲涼,還有台人對命運自決的強烈希望。

另一場景是金瓜石醫院,鏡頭捕捉著的雖是醫院門口,但透過不同時期在醫院發生的事:由開段醫護人員說著日語,到教師教導他們國語,再到二二八爆發時有外省人被台人攻擊而跑到醫院求援,進而營造出政權更替前後台灣社會氛圍。

二二八在全省各地包括台北,嘉義,台南,高雄等爆發,電影中敘述國民政府如何以不同的理由清鄉,大規模搜捕抗議的本省人和受政府瞞騙,以為政府希望商議改革政制而前往各機關的知識份子,逃亡的逃亡,不幸被捕的在看守所中等待不公平的審訊,被槍斃的為數不少,極為慘烈,現今普遍認為當年有約數萬人在二二八事件中死於非命。

從省籍到統獨

台灣四百年的歷史像是充滿被遺棄和出賣。 從日本皇民,到中國,再到台灣,二二八引爆積累已久的省籍矛盾,台灣複雜的背景直接造成長達數十年的身份認同問題。 直到今天,省籍問題看似消失,但在一些社會現象或選舉時依然重新浮現在台灣人眼前。 例如網絡關鍵字「天龍人」的出現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因某官員在文章中自稱為「高等外省人」。 又或是省籍已進一步演化為台灣與中國的統獨問題。 隨著由中國遷移到台灣的國民黨人愈來愈少,在台出生的年青一代對中國或中華民族認同不大(更甚的是對中共的專制,傲慢和對台的手法反感)),再加上被戲稱為「台獨教父」的現任總統馬英九在任期內為兩岸經濟政策而矮化台灣主權。 經過去年三一八學運,台灣主體意識前所未有地高漲,統計中自稱為台灣人的比例屢創新高(相反自稱為中國人的僅餘個位數字),甚至比零零年上台執政,高調主張「台灣中國,一邊一國」的前總統陳水扁時更甚,難怪現任民進黨主席蔡英文曾表示「台獨是現令台灣青年的天然成分」。 確實,去年學運指揮林飛帆亦曾在鄭南榕殉道紀念日的演講中公開表達他支持台灣獨立的立場。

台灣與香港

香港作家陶傑曾在其電台節目光明頂中說過,透過當時的人身邊發生的每件事和他們的想法,一點點組成整條時間線,是理解一段歷史的最好方法。 就像導演彭浩翔的「碎碎唸」,透過不同中國網民將家人在文革時的經歷寫成一條條百四字以內的微博,結集成書,藉此建構出整個十年浩劫的社會氛圍。 二二八可以說是台灣由反日本殖民步入民主和民族運動的分水嶺,作為港人,不妨透過「悲」作為入門,去認識台灣的另一面,除了希望在未來民主浪潮中台港兩地能夠互相呼應,也藉此反思港人在近年的本土思潮之下的身份認同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