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希臘左翼Syriza上臺,與中間和右翼政黨組成聯合政府,最矚目的當然是新政府的經濟政策,説得再精確一點,就是他會否繼續按照之間歐盟開出的計劃繼續緊縮政策和改動經濟結構。從表面證供來看,他將會推翻之前跟troika訂立的協議,放棄緊縮政策和一些市場化的「經濟改革」,但這些政綱又跟歐元區的大國,尤其是德國,有强烈的衝突。再者,如果希臘想留在歐元區,它也得跟其他國家達成協議。換句話說,現在的問題是希臘的政治活動能爲它贏得多少籌碼,在談判桌上讓德國妥協降低多少緊縮目標,而不是完全的放棄緊縮政策。這個將是短期的問題。
考慮中長期,假如希臘再談判期間要求太高,它就可能會觸動到德國的自尊心,尤其是德國人普遍傾向財政保守(一般來説這不是壞事,但在經濟衰退的時候作爲政策,就會加深經濟問題),在政治和心理的壓力下,他們就有可能呼籲踢希臘出局算了。默克爾爲滿足德國人的要求,就正如她爲滿足德國人反核的心理而大量燃燒煤炭一樣,就很可能會走這一著。到時候就會出現大規模的違約危機,因爲新幣值的轉換會讓很多人失算,而這個危機又有很大機會引發新一輪的金融風暴。假如出現這狀況,世界經濟什麽時候可以回復正常?我想是火星殖民地初具規模之時吧。
因此,對世界所有人而言,希臘和德國的最佳選擇就是達成協議,希臘的緊縮目標得到足夠的減免。問題就在於德國願不願意和夠不夠膽僵持,兩國會玩brinkmanship玩多盡,現在誰都說不準,不過我相信美國和中國都會介入這次談判,盡可能讓它們達成共識。
順帶一提,我看到《立場新聞》標題爲「歐美亞非多國政府 警惕大陸國企 紛剎停中資項目」的報導,指「中國國企的投資項目,近日接連在希臘、墨西哥兩地遭遇阻撓。近年,國企在海外投資基建,常因環保、逼遷居民、涉貪等問題,在當地引起極大爭議,屢屢觸礁」。其他地方我不評論,但希臘這次很明顯不是因爲中國國企的關係,而是新政府新經濟政策的關係而終止私有化。BBC是這樣報導:
好明顯《立場新聞》報導有誤導成分;將問題焦點集中在中國也會使讀者搞不清希臘政府新政策的重要性,假如讀者根據這則新聞去作貿易、財經相關決定就可能會虧大本了。香港傳媒什麽時候可以提高到稱得上爲專業,我想會不會也是火星殖民地初具規模之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