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吉暝水
(按:內容撮寫自張鐵志4月28日題為「太陽花開之前與花落之後x民主化、青年世代與台灣價值」的演講。)
「台灣可能是華人社會中,唯一不把賺錢當做幸福的群體。」張鐵志引述最近讀到的一篇文章說。來港出任號外雜誌總編一年多,對於香港人「哈台」風氣,他表示驚訝。「過去是台灣人仰慕香港,覺得香港是一個繁榮先進的地方,現在卻都倒過來了。中港兩地的青年人都羨慕台灣的小清新。」他指出台灣過去也曾是發展掛帥的社會,只是年輕一輩開始反思這種經濟邏輯,逐漸演化出「後物質年代 (Post-materialism)」,繼而成為華人地區的楷模。318太陽花學運,讓華文世界看見台灣八、九十後一代的魄力。在張鐵志的眼中,花開絕不是偶然。
台灣的太陽花怎麼開了?
分享會上,張鐵志梳理台灣近五十年來的社會運動,分析箇中的演變與成果。上世紀七十年代,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自我意識出現危機。面對大陸,台灣島上的人開始把重點移到本土發展,提出「台灣化」的概念。結合民主化的訴求,「居民自決」便成為了台灣民主進程的目標。在黨外力量推動之下,建立台灣政黨政治的雛形,並以1987年解除戒嚴作為標誌性成果。九十年代,重點卻落在民間維權活動。總統直選在1996年首次舉行之後,社會運動和政黨發展出現個別成長的趨勢。來到千禧後,民眾活躍地自發回應不同議題的抗爭。最近幾年,張鐵志更發現社會運動之中,走在最前方的往往都是青年學生。318太陽花學運,大概是台灣民眾與社會互動多時,順著脈絡自然而生的一場行動。
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成為爆發點,張鐵志認為那多少流露出台灣民眾對中國大陸的焦慮。據他理解,台灣青年人經歷過政權輪替,也親身感受這政黨政治帶來的希望和失望,這一代台灣人更相信民間的力量。加上新媒體普及,資訊流動迅速,造就學生積極動員,甚至領導社會運動的情況。綜觀過去近半世紀台灣的抗爭歷史,他總結離不開本土、民主和兩岸關係的三大因素。
香港會開出太陽花嗎?
移民香港的張鐵志也借著台灣的太陽花,思考香港近年的社會運動。這一部分,他從香港人「哈台」的心態講起。過去香港的經濟奇蹟,讓這地方成為華人世界裡的明珠。「我們一直以為香港是中環價值主導,後來發現已經不是這樣子了。」他認為香港最近十年發生了重要的發展轉向。零三七一、菜園村、保天星、反高鐵,種種與集體回憶相關的民間自發行動越來越多,而且也越來越普遍。張鐵志如此理解香港「哈台族」的出現:「過去大家都不會羨慕台灣,不會覺得台灣的咖啡店、小手作有甚麼好特別。改變,其實是人的心態。大家開始追求物質以外的滿足,也就開始回首欣賞台灣的小日子。」
跟台灣一樣,香港社會發展也無法抽離中國因素。政治上的原因,香港跟中國大陸更緊密相扣。張鐵志回應最近中港之間越發激烈的文化矛盾,他認為這是確立本土身份的機會,「就是因為他者的出現,我們才開始思考自我。」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初期,不少台商把生產線搬去大陸,兩地經濟交流日趨頻繁,磨擦也就多了。他同意現在香港人面對的影響,比當年台灣經歷的更明顯、實在。然而,他相信衝撞不是辦法,倒是應該先多了解彼此。
花開花落怎麼了?
張鐵志在華文媒體界打滾多年,穿梭兩岸三地無數次,自問對中國大陸有一定了解。在他看來,香港青年普遍對大陸認識不多。觀乎香港社會最近一片反中驅蝗的氣氛,他如是說:「不是反中國,而是對抗中國模式,那種過度發展的單一思考。」他建議民間多交流,溝通之後不難發現彼此的目標一致,還有許多合作的空間。
台灣的太陽花開了又落,張鐵志希望島上的人能從選民進化為公民,更多獨立的個體能夠站出來拼公義。至於社運遍地開花的香港,他期待形成政治共同體,民間和政府一起討論,大家想要一個怎麼樣的香港。爭取民主的路上,街頭還是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