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尼泊爾公立學校教書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文/陳榮鋼
破土編者按:提起尼泊爾,我們首先想到的可能不是那美麗的雪山、茂密的原始森林、令人眼花繚亂的古廟,而是貧窮。「窮」恐怕是尼泊爾留給大多數人最深刻的印象。「再窮不能窮教育」,這話恐怕用於尼泊爾是再合適不過了。1951年前,尼泊爾的教育體制只向精英階層開放,實行教育民主化後才開始向非精英階層開放。此後,學校數量和學生數量都大幅上升,教育體系不斷完善。那麼,尼泊爾當前的學校教育到底是什麼樣的?本文作者基於自己在尼泊爾的支教經歷,從尼泊爾公立學校的教師的日常入手,為我們瞭解尼泊爾的教育體制提供了不少素材。
引言
1853年,第一所官方學校在尼泊爾建立。但在長達一個世紀的時間內,學校只向尼泊爾精英階層開放。直到1951年,尼泊爾的教育體制才接受來自其他階層的學生入學。教育民主化之初,尼泊爾的成人識字率僅有5%,全國10000名學生分別就讀於300所學校。到了2010年,成人識字率上升到60.3%,其中女性為46.3%,男性為73%,並且全國境內的學校總數上升至49000所。筆者於今年七月在尼泊爾第二大城市博卡拉(Pokhara)的一所公立學校支教,以下皆為本人所見所感。和費用高昂的私立學校(數十倍於公立學校)相比,公立學校接納了更多來自中下層家庭的學生,使窮人和低種姓出身的人接受教育。筆者在文中並無意介紹尼泊爾教育體制的施行辦法,或學生的學業狀態,而是從與本人共事的部分任教於公立學校的老師著手,觀察和經驗這個國家教育體制的一個側面。
一
我離開尼泊爾已經一個多月了,P老師站在旗杆下帶領全校千余名同學宣誓的場景依然在我記憶裡猶如昨日。
那是一個週一的上午,我在九點五十分趕到了博卡拉(Pokhara)的一所公立學校。我要在這所學校度過接下來的兩周。這所公立學校叫「竹子學校」(Bamboo School),它並不只是個名字而已;人們這樣稱呼它,是因為所有校舍都由竹子搭建而成。「四·二五」大地震對博卡拉的影響不大,校舍並無損毀。但縱使校舍在地震中倒塌了,竹竿也不至於造成太大傷害。
P老師是這所學校的校長,他負責學校教學以外的所有大小事務。我站在學生隊伍的最後方遠遠看著他,後退一步就是校門外了。校長一個人站在臺階上,學生們一邊模仿他的動作,右手掌撫摸著胸口,一邊高聲呼喊著宣誓的口號。後來校長告訴我這是每日的課前例會,全校學生都要求著校服參加。他們先對尼泊爾國旗宣誓,後對校旗宣誓。
例會中不時有學生回頭看向我這張陌生的外國面孔,校長也看到了我,他用眼神示意我等一等。
我在等他把全天的排課表拿給我。
校長有些肥碩,穿著一套還算得體的西裝,褲腿和皮鞋被泥土浸過,顯得有點髒。他眯著深凹的雙眼把我上下打量了一番,問我:「待多久?」
「兩個星期。」我回答道。
「第一次來尼泊爾?」
「對。」
校長引我來到他的辦公室。這是一間不大的房間,牆上掛滿師生合影和教育部門領導來訪的照片,還貼著一些簡報,內容大多是「我校獲得XX榮譽」之類。他的手在抽屜裡摸索著,我以為他會摸出什麼現成的排課表給我,不料只摸出白紙一張,又順手從筆筒裡拿了支圓珠筆,草草寫下我今天上課的班級順序。
「我們很缺老師。因為老師數量一直不夠,所以總有一些班級在該上課時閑著。有像你一樣的志願者來,就請他們代課,我們很歡迎;若沒有志願者來,那節課就不上。我們學校一共有九個年級,每天上午十點上學,下午三點放學,你按我給你這張紙上寫的順序去上課就好了。我不會安排不會說英文的低年級生的課程給你。」
「科目呢?」
「你進到每間教室,問他們這節課是什麼,他們就會告訴你。你隨手借本課本,先讀一遍,再稍加解釋就行。」
「當地的老師也這麼上課嗎?」
「對,就這麼上。」
校長的英文說得急促而有力,濃重的南亞口音讓我倍加集中注意力去聽。他面對來自校外的到訪者和校內師生都有一種固有的威嚴。我沒有多問,拿著他給我的排課表逕自找教室去了。來到教室我才意識到自己的身份在短時間內變得和周圍的當地教師接近了,我要學著和他們共事。儘管在文化上有根本的隔閡,但我很願意做好本職工作,簡單地說我想表現得像個當地教師。
課間我在教師休息室認識了K老師。他一見到我就活潑地跑過來介紹自己,還問我吃不吃他手上的零食,喝不喝水:「我們尼泊爾人彼此分享所有東西。」
K老師和我年齡相當,他在學校裡主要教代數課和會計課。
「我很喜歡數學,我的學生也很喜歡學數學。我大學讀的就是數學系,以後想去國外的數學繫念碩士。」
不一會兒,其他下了課的老師也過來休息,大家拿起水瓢你一口我一口地飲著水。男老師在靠門的位置圍坐,女老師則在遠處坐著,就像尼泊爾人家中要是來了男性客人,女性家庭成員都要讓位一樣。
K老師倒是個陽光的大男孩,在女老師面前表現得和平常不太一樣。後來他悄悄告訴我他暗戀其中一位女老師,還偷偷給我指了指,我打趣地說你表現得這麼明顯對方肯定知道啦!
也許出於對陌生人的好奇,女老師們對我反倒不拘束,就這樣我認識了K老師的「心上人」S老師。S老師比我小一歲,長著一張典型的南亞臉孔,她告訴我:「學校裡的女老師都沒結婚,要是結了婚,都忙著顧家帶孩子去了,其他學校的情況也差不多。哪怕在加德滿都的學校裡,婚後還忙著教書的女老師很少。」
「可以自由戀愛嗎?」
「可以是可以,但不能結婚。我們的婚姻都要由父母指派,父母一般會把我們嫁給有錢或者有地位的人家,總之對方要夠‘體面’,要是嫁不進去就只能怪自己命不好了。」
S老師說著說著,坐在一旁的W老師突然傷心起來。
「不說了,反正就這麼回事。」S老師想岔開話題,「我聽說八年級有幾個男生找你課後去踢球,你是足球迷嗎?」
我還在想是誰把消息「走漏」給S老師的,她又說:「我覺得課後踢球沒什麼不好,校長偏不喜歡。他說學生課業繁重,踢球影響學習。以後要是有學生找你踢球你就陪他們玩玩好了,但不要和校長提起,他會轉過來告誡我們這些當班主任的。我是利物浦隊的球迷。你知道嗎,尼泊爾有很多利物浦球迷呢!」
後來S老師悄悄告訴我,W老師的父母不喜歡她現在的男朋友,要把她嫁到另一家去,她沒有自主選擇的權利。S老師還把W老師的「臉書」主頁介紹給我看:「你看這上面的照片是不是不太像她?她平時很喜歡打扮自己,網上有很多人喜歡她。她感情上心事太重了。」
二
這是一所公立學校,學費自然較為便宜。學生多來自周邊不遠的地區。有的家庭富一些,有的窮一些,但都擔負得起每月100尼泊爾盧比(約合1美元)的學費和伙食費。相比之下,與之一牆之隔的私立學校的費用則高達每月3000尼泊爾盧比(約合30美元),這對低收入家庭而言很困難。(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測算,2014年,尼泊爾人均年收入為699美元,列世界第170位。)
午休時間很短,學生三五成群到食堂吃飯。說「食堂」並不準確,因為沒有「堂食」的場地,只能坐在操場邊吃。也許是為了控制成本,哪怕是正餐,學生的營養攝入量也不大,大多是些咖喱蔬(野)菜之類的配菜,偶爾吃「饃饃」(Momo)做主食——那是一種做得像餃子或小籠包的帶餡食物。
為此我還專門請教過一位老師:「學生中午吃這麼少,沒有體育課嗎?」
「有呀,平時就在教室外的空地上做些輕鬆的運動,不會消耗太多。等到放了假,學校會專門聘請來自印度的瑜伽老師教授瑜伽課,到那時他們會吃飽的。」
和學生們略顯艱苦的條件不同,老師的選擇就自由許多。學校大門正對面就是一家專門兜售「饃饃」的小飯館,「饃饃」成了老師們吃得最多的午餐主食。50尼泊爾盧比(約50美分)能吃到10個雞肉餡的「饃饃」,只不過雞肉餡裡有碎骨,吃的時候千萬要小心。
每到午飯時間,狹小簡陋的小飯店裡坐滿了用餐的老師。也是在這裡,我認識了平時不在教師休息室露面的O老師。O老師畢業于尼泊爾很好的大學博卡拉大學(Pokhara University)數學系,他在那裡獲得過學士和碩士學位,現在另一所大學代課。
當談到他來中小學代課的原因時,他說:「在大學代課不意味著有穩定的教職。我希望能讀到博士畢業,然後去大學拿穩定的收入,但現在我要解決吃飯問題。來給中小學生上課很容易,能多掙一點是一點。」
我第一次因為好奇打聽起當地人的收入,在那之前我不敢冒昧問起,害怕他們會介意。
沒想到O老師爽快地跟我講起自己總收入的各個組成部分:「如果我只在這所公立學校教中小學課程,工作量很有限,相應地收入也就很微薄。教師收入由底薪和課程提成相加而成,在不同學校謀得的代課機會越多,收入也就越高。」
「如果只在這所學校教授中小學課程,收入大概有多少?」我不禁追問道。
「新加入的老師在入職頭一年必須辛苦工作,但哪怕把課排滿,月薪也只有16000盧比(約合1000元人民幣)左右;工作幾年後,月薪有可能漲到20000盧比(約合1200元人民幣)。如果願意在其他學校掛職代課,那麼老師的收入會多一些,但也多不到哪兒去。」
「很多年輕人不願意做老師?」
「既是也不是。相比一些賺錢的行業,教師的工資確實不算高。但尼泊爾沒有那麼多賺錢的機會,當老師還算比較穩定的收入來源。最近七八年,做旅遊業的人越來越多,旅遊業確實很賺錢,而且賺的是外國人的錢,比盧比值錢。他們的收入是我們的十幾倍,甚至幾十倍。」
「你們的收入在全國的同行裡算高的嗎?」
「算!尼泊爾地區發展差距很大,博卡拉是尼泊爾的第二大城市,而我們學校算比較好的公立學校了。」
我回想起在加德滿都和博卡拉搞旅遊業的導遊和司機,他們中的一些雖然穿著破舊,但從使用的手機上看應當具有較高的消費能力。最近幾年內,智慧手機先在這群人中流行開來,既是工作需要,也是工作帶來的結果,有的甚至買得起「蘋果」和「三星」等品牌的旗艦機型。而此時坐在我身旁吃著「饃饃」的老師們幾乎都還在使用「諾基亞」的功能機,偶爾有一兩台低端智慧機,也難怪越來越多的尼泊爾年輕人想從公立機構外找出路。
三
今天是志願者專案的最後一天,上午十點我照例來到學校找校長領取排課表。可校長說因為有的班級在舉行數學考試,所以我今天上午沒有工作安排。不過如果我有興趣,歡迎我去旁聽其他班級的老師講課。我一口答應了。
臨出門校長又想起那天放學後幾個男生找我踢足球的事:「學生課業負擔重,我們希望他們回家後以功課為主。」
我說:「好。」
我最終沒有把那幾個男生告訴我,希望我離開尼泊爾前為他們買個像樣的足球的事告訴校長。
我找了間教室鑽進去,這是一個九年級班級。這間教室位於盡頭,是另辟出來的一個角落,很狹窄,採光條件極差。後來我向校長建議,這間位於轉角的教室自然採光條件太差,可以學習中國一些不通電的山村學校,在天頂開一個小口,把裝滿水的礦泉水瓶倒扣在小口內,這樣能增加教室的亮度,對學生的視力也有好處。他說他會考慮我的建議。
L老師在教室裡,他正給學生上會計課。我找了個空位坐下來,儘量不讓自己擋住後排同學的視線。
和我自己上的課一樣,課堂紀律非常差。要是按中國城市裡中學生的課堂紀律來約束他們,在座的每個人恐怕都逃不掉一份「檢討書」。加之教室與教室間幾乎沒有任何隔音措施,L老師不得不扯高嗓門說話。老師目光以外的調皮學生卻顧不上聽講,聊閑天的、做其他課程作業的,比比皆是。好在L老師會用學生更能接受的尼泊爾語控制課堂秩序,不至於失控。
忽然後排一位女生站起來說:「老師,我最近學會一首新歌,想唱給大家聽。」
「還要老師伴舞。」不知從什麼地方冒出來的聲音。
L老師又用我無法聽懂的尼泊爾語說了大家幾句,教室突然不吵了。原來L老師讓大家安靜地上課,至於唱歌和伴舞的請求,課間會滿足大家。就這樣,我不僅旁聽了一節課,還看到當地人對歌舞的無可比擬的熱情。正如平時無論是誰,初次見面都不免問我:「你們中國人都跳什麼舞,唱什麼歌呀?」
下課後,L老師滿臉抱歉地跟我說:「孩子們都不愛聽課。」
「為什麼九年級的學生就要上會計課?」
「我們沒有物理、化學和生物課,但我們上會計課,此外還有社會科學課和人口、健康與環境課,都是一些基礎知識。」
「你最喜歡教哪一門?」
「當然是數學啦!只有上數學課的時候,他們才會安靜。」
「尼泊爾語課呢,他們不喜歡嗎?」
「很多高年級學生都沒有尼泊爾語的讀寫能力,他們覺得母語太難學了。」
L老師給我的印象和其他老師大致相同:率真而健談、孩子氣、情緒易起伏、分享型人格。我和他在學校外的小店吃了最後一頓飯,也認識了一個不一樣的L老師。
L老師喜歡談論政治話題。從他口中,我頭一回知道了尼泊爾民間對發生在2001年加德滿都王宮的皇室血案有哪些稀奇古怪的看法。
這個國家短暫的現代史被一位公立中學的老師戲謔地說出來,好像在我這個外國人面前,尼泊爾的暗面——腐敗的政治、頹靡的經濟、組織薄弱的社會結構以及諸如種姓、性別、民族、器官黑市等方面不勝枚舉的嚴峻問題,統統被嘲諷地壓縮成一些很市井的閒話講給我聽。
他說他的父親狂熱地支持「尼共」(毛主義),家裡還掛著「普拉昌達領袖像」和「毛主席領袖像」。「只是這幾年不知道該支持誰了,」他還說:「我希望尼泊爾能發生些變化。」
臨別前,L老師告訴我他雖然教高年級的電腦課,但和學生一樣,他從沒見過機房的樣子。電腦課本的內容還停留在起碼十年前,他說這是最沒用的課了,但「沒辦法」。
老師和學生對外面的世界保有同等程度的好奇。老師會悉心送走一批批學生,並且從內心希望學生真正「走出去」。然而老師們的辦法不多。這裡的教學方法十分有限,加之公立學校教師收入低,有時只能用「力不從心」來概括了。
至於這些公立學校的學生們,他們中的許多被家長送來這裡只為獲得畢業時的一紙文憑,完成教育部的一項任務而已,九年級畢業後就不再深造了。究其原因,恐怕還在尼泊爾固化的社會結構內部。借用這所學校看守大門的G先生的話講:「學校有一千多名學生的家長在務農,學生畢了業也就回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