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告(中國)人民書

  最近海牙國際仲裁法庭就南海主權問題作出了荒唐的裁決,事件明顯是美國一手策劃的陰謀,理所當然地觸發了中國人民的愛國情懷,興起了自發抵制美貨的群眾運動,然而耐人尋味的是官方一再呼籲國人要「理性愛國」。也許有人會判斷國家主席習近平正在勵精圖治,主權問題上一再表現克制為的是爭取時間在軍力上超趕美國。然而這種「唯武器論」根本無法解釋中國人民曾經在解放戰爭及朝鮮戰場上打敗武器上佔絕對優勢的侵略軍或其代理人的光輝歷史,其實在官僚統治集團心目中,中國的內憂尤重於外患,以下是我們對時局的解讀。

  我們並不否認習近平是個有作為的改革派,不過中國的發展模式實在積重難返。自從鄧小平主政實施「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雖然借助外資迅速發展為工業國家,另一方面單靠國內工人微薄的工資根本就消費不了國內龐大的工業產品,越工業化就越需要以開放本國市場換取西方允許中國進入世界市場(加入世貿),而且中國的就業形勢更非常依賴西方社會的消費能力。由於存在這樣的制肘,中國政府每遇國際衝突自然容不得民間出現「過激」的民族情緒,因為一旦抵制美貨肯定會招致西方反過來對中國實施經濟制裁,使中國立即爆發經濟危機。

  在委曲求全的思想支配下,中國政府於2008年「金融海嘯」期間不僅沒有對口頭上的敵人落井下石,反而不惜動用無數中國工人以血汗換來的外匯儲備支撐美國繼續不負責任地發行國債,並藉經濟學家之口發表了「救美國等於救中國」的賣國「偉論」,自身則大舉投資基建項目以應付全球經濟衰退帶來的產能過剩問題。然而全球消費市場畢竟持續萎縮,國內的地方債務危機亦岌岌可危,形勢不容樂觀,中國亦不得不步美國後塵,實行寬鬆的貨幣政策,短期內連翻下調人民幣息率及存款準備金率。

  習近平為力挽狂瀾於是對內大力「反腐倡廉」,對外積極建構「一帶一路」,前者為的是緩和經濟形勢惡化的速度,後者則寄希望於廉價政策以蠶食美、日集團的勢力範圍,加強對外貿易關係並包辦大型基建項目。然而在人民幣取代美元成為國際結算貨幣之前,中國的國際信用始終以外匯儲備為基礎,這就意味着中國必需克服美國的金融霸權,由此衍生出中美之間在商貿與金融領域的暗戰。貨幣貶值是刺激出口最重要的手段,人民銀行曾經於去年8月11日突然下調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近2%,隨即被美國抨擊為「貨幣操縱國」,使中國反過來拋售外匯為人民幣護盤。

  中國之所以總是跟着美國的指揮棒轉,其要害就在於整個經濟系統充斥着國際資本進行經濟侵略的各種代理人。首先就是依賴「改革開放」以權謀私而發家致富的官僚資產者,他們向來熱衷把非法所得寄託於海外資產;此外,「改革開放」所引入的資本雖然大部份來自港、台,然而他們到內地設廠絕不是為了「建設祖國」,在資產貶值的壓力下他們同樣希望將剝削工人所得調離中國以確保資產安全;更有甚者,國際投資銀行均以高薪聘請熟識政情的中國人擔任要職,往往對中國國策早着先機,使美國能夠作出針對性的部署。

  如是者,雖然美國自身經濟亦不太理想,同年年底仍然加息0.25%,志在向市場表明隨時啟動加息周期。這樣的形勢下,人民幣不貶值,中國的出口勢必進一步下滑,大量工人面臨失業;貶值過快的話,資本外逃的情況亦會受到美元的吸引而惡化,隨時引爆債務危機。於是中國的貨幣政策就左右為難了,在「匯改」一周年的時刻,人民幣只不過貶值了約7%,而同一期間內日本卻毫不猶豫地把日元的幣值壓縮了20%。

  憑藉兩次世界大戰而成為最大資本輸出國的美國並未就此罷手,目前已表明不會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並指責中國產能過剩威脅全球經濟。可以判斷美國正等待中國的外匯儲備消耗殆盡然後逼迫中國破產,未來將用盡一切霸權手段制衡中國的商品輸出及海外投資活動。另外,由於近年在烏克蘭及中東地區受制於俄國有力的反撲,於是將其製造國際緊張局勢的伎倆施展於南海問題上。

  內外交迫之下中國管治當局只有兩種選擇,一種是容許國有銀行破產,好等以美資為首的國際財團以「拯救者」的姿態注資,「協助」中國企業及負債者進行債務重組,並實現全面市場化換取美國放寬制裁,對此美國早就引頸以待;另一種就是進行軍事冒險,美國對此也是有備而來的,由於美軍佔有海空優勢,把南海劃為國際戰場就有「請君入甕」的意圖,一旦中國在戰場上失利,統治集團就不得不重新考慮第一種選擇。

  無論如何,中國政府一面鼓吹愛國主義,一面坐視千千萬萬的工人承受代工企業的殘酷剝削,任由美、日企業從中國獲得利潤,間接為敵軍提供軍費的經濟模式是十分荒謬的。政治上,中國「改革開放」以來放棄對國際反霸權、反資本主義運動提供物質上以及道義上的支援,破壞勞動群眾國際團結的大好形勢,亦為西方鼓吹「中國威脅論」大開方便之門。故此,消極地抵制美貨實不足以扭轉乾坤,中國人民唯有高舉反資本主義的紅旗,要求決策者沒收美、日資本,廢除一切內外債務並全面調整國民經濟,繼而援助周邊國家的進步運動才是出路!

民間國民教育研討會(中國香港)
2016年8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