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當選,可以說是美國工人階級對全球化投下的不信任票。先不論特朗普是否真的能make America great again,但民眾的聲音,卻是再也清楚不過。
我們喜歡將英國脫歐和美國大選視為無知愚民的「錯誤」決定。但細想之下,全球化是否當真百利而無一害?身在香港,我們一向視自由貿易為經濟天條,但今天這個環球經濟共同體,又是否當真能讓我們互惠共贏?
任何一本經濟學的教科書,都會告訴你貿易可以令不同地方的人各取所需、互惠互利。比如說,我有一個蘋果,但我喜歡吃橙;你有一個橙,卻喜歡吃蘋果,於是交易便可以令我們皆大歡喜。但實情是否如此?事實上,資源往往掌握在少數人手裡;而在貨幣交易取代以物易物後,這些個人的喜好也變得無關重要。因此,全球化就可以令握有資源的人在付出最少的情況下獲取最多回報。也就是說,擁有橙的人,可以透過自由貿易走遍全球,尋找出價最高的買家。手裡拿著蘋果的,卻只有乾瞪眼的份兒。
所謂全球化,其實就是全球各地的精英聯合起來,一起去賺全球低下階層的錢。自由貿易,就是容許別國的商人拿著廉價商品進來賺本國消費者的錢,同時讓本國的資本家去其他國家剝削更廉價的勞工,又或者如歐盟國家般容許外地勞工進來爭奪本國人的工作。
你可能會說,全球化讓我們享受廉價商品,那不是很好嗎?但凡事皆有其代價。如果你是美國製衣廠的工人,當你能夠以1美元買一件中國製的T-shirt時,那就代表你做出來的T-shirt大概也只值這麼多。除非你有獨到的技術,否則在全球化下,你就要和中國、印度、柬埔寨等地方成千上萬的廉價工人站在同一條線上,爭同一份工作。比起未有自由貿易之前,中國、印度工人的生活固然有所改善,但美國工人的收入卻也會漸漸萎縮,直至你的生活水平跌至和發展中國家差不多。
再者,全球化的利益,當然也不可能全部落在消費者的口袋裡。商家在成本省了10元,可能會把貨品價格調低3元,剩下的自然都是歸給自己。正因如此,發達國家中的工人階級從廉價商品上省下的金錢,往往追不上工資下跌的幅度。亦因為如此,全球化並不是純粹將財富由發達國家轉移到發展中國家(如果是這樣,全球化還可說是消除國與國之間貧富不均的工具)。相反,只是令發達國家的財富進一步集中在少數人身上。
當然,競爭也可推動進步。但有人跑出,就代表有人落後。全球化令各國最強的產業得以更上層樓,卻也令本國較弱的部份容易被其他國家比下去。在英國和美國,工人階級追不上時代的步伐,在本業被漸漸淘汰後,收入開始趕不上生活所需。在香港,卻體現在產業愈來愈單一化。因為全球化,我們可以吃泰國的米,穿孟加拉的衣衫,用中國的電器,開日本的車,同時向世界各地的投資者提供自身的貴價服務。但也因為全球化,香港的工業、農業再也無法生存,只能專注於緊餘的優勢,一味發展金融地產。
某程度上,正正是因為香港作出了這樣的妥協,兼且享有歷史遺留下來的行業優勢,令我們多數人都成為了全球化下的既得利益者。就如倫敦紐約的市民一樣,他們都是全球化的贏家──有些是因為他們敢於突破,毅然由鄉郊走入城鎮尋找機會;但更多的,只是因為他們好命,生長在對的地方。
自二戰以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大力推動國際經貿合作。從好的角度看,就是令各國精英階級的利益互相糾纏,減少由上而下發動戰爭的機會。但與此同時,卻深化了各國內部的階級矛盾。合作共贏說來好聽,但在現實世界裡畢竟很難實踐。70多年轉眼過去,這些日積月累的矛盾終須爆發。2016年這兩隻黑天鵝,也許就是對我們這些既得利益者的一記當頭棒喝,告訴我們世界是時候作出改變了。
(圖片來源:printawallpap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