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 1 盧賢喆神父
* * *
逆權三部曲最後一部《逆權公民》在港上映,風頭遠不及上一部《逆權司機》。但一位在「逆權年代」長大的韓國神父,正在香港求學。天主教和平正義會邀請了神父和鍾耀華分享。
神父的見證恰恰映襯《逆權公民》,沒有神級影帝的傳奇,但有樸實無華的眾生。當眾生都經過司機的掙扎,願意回頭,駛向未知的黑暗,那一日或會來臨。
* * *
盧神父解釋,《逆權公民》的片尾曲是當年情曲,也成為電影的英文名字:When The Day Comes。
盧出生於光州屠殺後的年代,於當地南部長大。戲中「南營洞」是秘密警察「對共搜查處」嚴刑迫供的基地所在。自小雙親便常拿「南營洞」唬他,警告他莫談國是。
韓國家教甚嚴,父母打罵是常事。他馴服地成長,及至進入大學,初窺政治,學會反抗,也投身抗爭之路。
他笑說沒扔過汽油彈,不過催淚彈則司空見慣。在遊行集會多負責搖旗吶喊,由資深的學長衝鋒陷陣。
但他暗示父親應該扔過。本來父執輩正是罵後生別搞事,去讀書的一代人。但當全斗煥欲永續權力,交由自己人接班,國人終忍無可忍,全民上街,成就《逆權公民》中的「六月抗爭」。
教會是韓國民運的中流砥柱。片中一位神父,來往佛寺與民運人士聯絡,正是盧神父所屬教區的司鐸。當年韓國的樞機金壽煥,一直保護民運人士和學生,讓教堂成為避難所。
當警察到明洞主教座堂抓人,金壽煥擋在前面,一番說話名垂歷史:「想入來第一個先抓我;再抓擋在我身後的所有神父;再抓擋在神父的身後所有修女,三棟牆都過了再抓學生。」
逆權系列衍生成三部曲,乃因朴正熙之女朴槿惠上台,以錢權打壓電影圈的進步力量,有心人憂慮威權重臨,亟需召喚國人回憶,眾籌拍戲,盧神父的朋友也是小額捐獻者。
他進而援引論語,解釋何謂正義:「君子義以為上。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行動須要正義為基礎。
縱使不同人有不同政見,但正義還是有標準,就是為公。以此為標杆,即可超越政見,盱衡人物是為己欲抑或大眾,是否秉持正義。
他明白香港的民主路茫茫未見終點,援引聖經勵勉:
「一粒麥子如果不落在地裡死去,它仍然是一粒;如果死了,就結出很多子粒來。」
* * *
圖 2 鍾耀華
鍾耀華在分享時一再自省,因電影在回顧歷史,一眾角色的付出,肯定不會白費,終於迎來民主。但身在路上的我們並不知曉,若香港的命運是 The Day NEVER Comes ,我們該如何自處?
他強調我們面對政權,都是無權力的受壓迫者;但當我們在其他位置,擁有權力,往往欺壓著別人而不自知。
昔年碼頭工潮,他與一起抗爭的同學就餐,餐廳聘請弱能人士擔任侍應,應對比較遲鈍,一同學裝扮其口吻譏嘲對方。鍾對此印象深刻,未曾或忘。
「我地反對政府,話政府唔平等,唔公義,唔尊重人民。但當佢成為有權力者,面對比佢更冇權力嘅人,佢會做乜嘢呢?」
鍾籲所有抗爭者,別忘記自己有時也是有權力者。言行如一,終究要回到日常,反求自身。
* * *
後記
「沒有先驗的理由認為,真理是有趣的。」
宋康昊的神級演技畫龍點睛,凡人難望項背。《逆權公民》較諸前作難免失色。但筆者卻更有感觸為終章留下尾聲。
* * *
一、後傘運凡睇抗爭片見番催淚彈都忍唔住流淚綜合症
究竟是眼淺,抑或是生理的條件反射,筆者不知道答案。只是看過三部曲,必須承認自己的確患上。
看完三部曲其實都是鐵杆同溫層,十九都患同類症狀。電影為求迫真,爆炸聲恍似極近,座椅亦覺抖震,恰似彼時彼刻,眼框立時發熱,那是永不磨滅的傷痕。
* * *
二、蒙太奇
電影以歷史為材,須要交代由學生被虐致死,直至六月抗爭,橫亙半年的不同支線和人物。影片礙於資金,斷非一線製作,但見劇本的嚴謹,便見韓國電影的底蘊。
因時序繁複而需極多過場,整齣電影就像蒙太奇教科書,教導怎用電影語言,有條不紊地交代時序推移,即屬外人亦可明瞭。撇開內容,僅論此點便值得欣賞。
* * *
三、美女
在電影海報看到美女,一度好擔心。
筆者欣賞韓國電影,但對電視劇則較少好感,一見韓國美女,就會湧現電視劇渾身骨痺的拖泥帶水。男女先爆發十場誤會,再遭遇十個情敵,情海翻波,幾經風浪,終於冰釋前嫌,和好如初--屌我立即離場。
結果電影點到即止,出乎意料之外,合乎情理之中,可以接受到。稍曾涉獵韓國民運史,到最後波鞋等伏線匯流揭曉,心中不斷喊「屌屌屌原來係佢!」即使情感戲不免杜撰,也覺釋然。
* * *
四、踏實
三部曲都其來有自,《司機》亦有傳主,但其生平其實厥如,最近才露端倪。僅論踏實,《公民》其實略勝《司機》,小人物的掙扎亦差堪傳奇。
《公民》似體察《司機》的反派有臉譜化之嫌,特意讓反派有說話的機會。
* * *
五、漫畫學會
希望陸生看過電影後,回大陸組織漫畫學會。
* * *
六、重覆
筆者不同意重覆的批評。理想的制度不可移植,移植的秩序沒有根。理想要紮根,必須要成為歷史一部分。
逆權三部曲是為韓國人而拍的,唯有歷史能召喚感情,提供理性無法企及的力量。這些電影從不嫌多,誠如努斯鮑姆(Joe Nussbaum)說:
「自由的國家不僅僅需要科學理性,還需要大眾詩歌。」
* * *
七、意義
鍾耀華的扣問一直困擾自己。正是《編寫美好時光》男女主角的感遇:我們愛看電影,因為電影的情節都有意義,都為結局作鋪墊,沒有徒勞--但人生不然。
陳健民教授曾邀李柱銘演講,李已篤定有生之年不見民主,處之淡然,因為他有天主,但我們呢?
自己和很多人一樣,都曾樂觀地想過,那一天終究會到,只是暫時未到。但到現在已有準備,自己的年紀也見不到。
* * *
八、答案
民主在全球遇挫,歷史從沒有浩浩蕩蕩的必然結局。
然而歷史的開放也是解放。若果歷史注定了某一方向,無論向好向壞,人就毋須努力,只須順應天命。失去了自由,也失去了道德。清楚結果才去做,只是計算,不是義務。
未來的結局不可知,但歷史不會變,做過了就是永遠,能成為後世的資源。要用一生的視野,提醒自己做有意義的事。
小角色會因失敗而蒙塵,但只要歷史有開放的結局,終會有出土的一日。
請原諒答案好老套,但人生就係好老套。後記的標題,是哲學家劉易斯的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