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也問過澳門人這三條問題嗎?](/sites/all/themes/inmedia_2021/images/white.gif)
屈指一數,我在香港生活快將十年,期間遇到過各種因生活模式、文化習慣不同而產生的趣事、糗事、難忘事,開始時或會覺得只是偶然,但慢慢下來,我發現這當中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共性,這些共性,既讓我認識香港,也反過來令我更了解自己、澳門。所以希望用文字把它們呈現,與大家分享。首先想談的,是澳門人在香港必然答過的三條問題。
也許你會問,何以我只把發問者限在香港人身上?當然,我肯定除香港人外,其他地方或國家的人都可能萌生過、問過類似的問題,只是當發問者是與澳門一海之隔、(我們認為)文化相近的香港人時,那問題的衝擊力來得更大;而且,問題當然不止三條,但我想這三條是最具代表性。
解說完畢,可以進入問題,排名不分先後順序,分別是︰「澳門政府上年派了多少錢?」、「你懂葡文嗎?」以及「澳門有甚麼好吃?」,看到這裏,你有因為自己問過、答過同樣的問題而會心微笑嗎?抑或覺得這三條問題根本毫無關連,不值一提?
記得最初我被初識的朋友問到這些問題時,我總是會誠懇作答,到後來會覺得不耐煩而敷衍回應,但沉澱以後,開始覺得這三條看似互為獨立的問題背後,其實折射出別人心中看澳門的想法,也就是說,從它們,我可以看出「澳門人」這個身份想像是如何被建構的。
派錢與「唔掂」
第一條,關於派錢,固然是說澳門政府每年的現金分享計劃,而每次我只能說的,都是「不知道」,因為有關金額會上繳雙親。但這問題最有趣的地方,往往不在這條問題,而是後續一句的轉變,由「你地就好啦」,到「澳門政府梗係唔掂啦!如果唔係,使鬼派錢,你話係咪?」到「唉!唔掂都好,起碼都有啲錢派下,香港……」而我的回應,都從解釋派錢無非只是補償,變成無奈,再變為與對方相視而交換一個苦笑。
時間久了,我慢慢明白,問題的討論重點不在銀碼,而在於大家都想抒發對一個「唔掂」政府的怨氣。
我姓蕭,不姓蘇!
第二條,關於葡文的問題,指向的是澳門的葡萄牙殖民地背景。與香港不同,葡語在澳門的普遍程度絕對不及英文在香港的高,一般澳門人如我,很可能只知道一些簡單的葡語單語,例如簡單地數數字(也只限數到一至三)、說多謝和再見等,是百分百的「有限公司」,原因是我接受中小學教育時,除葡文學校、中葡學校等少數學府外,大部分的教育機構根本不會有強制的葡語課程,所以,澳門人認識的葡文,很可能只是身份證上的名字拼音,一概不識的(哪怕是街名),大有人在。但隨着澳門政府近年的政策,將餘暇活動納入正規課程,似乎也令學葡文一事成為了學生課外活動的一個熱門選項。縱使如此,不懂的始終是多數。
而關於葡文的問題,我還有一件切身的事想分享︰由於蕭家怡的葡文拼音是Sio Ka I,但百分之九十九的香港人會將Sio看成So,所以我就順理成章地變成蘇家怡,而令事情變得更有趣的是,配上Ka I,那我的名字就成了So kai,結果整件事,so kai。
美食之「刀」
第三條,關於美食,當然可以按牌面一套解讀成單是食的問題,但放大來看,其實指涉的是澳門以旅遊博彩、特色美食、世遺景點等作為招徠,扮演的「消費後花園」角色。旅遊城市的發展方向,是鐵一般的事實,而美食更是當中的一大賣點,且看特區政府銳意爭取「美食之都」名號一事就可得知,然而,當《新假期》、《飲食男女》等等陸續將「隱世」這一戰線推到澳門,你會知道,世人已經無法阻止「隱世」之名出現而殺掉食店的質素了⋯⋯同時, 當你看着「美食之都」的宣傳越來越鋪天蓋地,被推舉的名牌食店越來越多之時,一家又一家的傳統小店卻步出歷史舞台,是得是失,這條數,恕我不懂如何去計。
這三條問題當然不得以歸納我在香港生活時觀察到的全部,甚至不同人也有不同的三條問題。各位香港朋友,假如讓你提問,你的三條問題又是甚麼呢?
#舊文改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