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大馬首相納吉宣佈解散國會 (Photographer: Mohd Rasfan/AFP via Getty Images)
馬來西亞國會於今天正式解散,根據選舉法,全國大選將會在國會解散後60天內舉行,預料各州議會也會隨之陸續解散。在未來兩星期,選舉委員會亦將敲定投票日期。在這場被納吉稱為「選舉之母」(mother of all elections)的大選裡,除了是執政黨「國陣」與反對黨「希望聯盟」(簡稱:希盟)的政權之爭外,還有多個重要因素會影響大局。要了解這次的馬來西亞大選,有五個基本關鍵元素值得留意。
1. 新的選區劃分
在剛結束的國會會期內,首相納吉提呈了新的選區劃分建議,並在缺乏辯論的情況下快速通過。選區重新劃分,令反對黨的票源集中在單一選區,親執政黨的票倉分散到多個議席中,造成更嚴重的傑利蠑螈(gerrymandering)現象。納吉在昨天宣佈解散國會的記者招待會裡,便特別強調大馬的選舉制度是簡單多數制(first past the post),誰能執政是看議席數量,而非得票多寡。爭取選舉制度改革的非政府組織淨選盟(Bersih)便指出,要是在最極端的情況下,國陣能以約17%的支持票,便能控制過半議席而執政,反過來說,希盟要執政的門檻在新的選區劃分下將大幅提高。
圖:新的選區劃分,加劇選票之間的不平等(Photo Credit: dart.bersih.org)
2. 反對黨內部變化
在上一屆第13屆大選時,反對黨人民公正黨、民主行動黨與伊斯蘭黨三黨合組成「人民聯盟」(簡稱:民聯),在絕大部分的選區裡,都可成功協調出單對單(國陣對民聯)的排陣。但在上屆大選後,伊斯蘭黨因黨選和與巫統關係問題,而分裂成兩派,開明派出走,另成立「國家誠信黨」。其後,伊斯蘭黨脫離民聯,與國陣關係晦暗不明。在這次大選裡,伊斯蘭黨自成另一支獨立勢力,與國陣和反對派希盟競爭議席,形成「三角戰」的局面。預料伊斯蘭黨會分裂部分原本屬於反對派的選票,在一些邊緣選區將可能為反對派的選情製造衝擊。
3. 馬哈蒂爾因素
曾擔任首相22年的馬哈蒂爾,再度復出大馬政壇,這位93歲的老人魄力不減,為了拉倒他昔日的接班人——現任首相納吉,他成立政黨「土著團結黨」,加入成為反對派希盟一員。馬哈蒂爾更被推舉為希盟的首相人選,要是希盟贏得選舉,他將會再度拜相,成為全球年級最大的國家領導人。馬哈蒂爾是一位充滿爭議性的領袖,在過去的執政期間,他大力發展大型基建,建立馬來西亞在國際社會的地位,有「現代化之父」之稱,但同時他以高壓手段打壓異見分子、獨攬大權,也有開除法官等破壞法治制度的記錄。因此,他成為反對派最高領袖,一方面引起部分民眾反彈,另一方面,他在馬來群體仍然具有影響力,反對黨相信他將會分裂部份傳統國陣支持者,轉而投向希盟。
圖:前首相馬哈蒂爾,現為希望聯盟總裁(Photo Credit: zaid.my)
4. 馬來海嘯
過去,在一些鄉區的馬來腹地,是傳統國陣陣地,也是維持國陣執政的關鍵地帶。反對黨向來難以進入,即使在上一屆大選反風強盛,這些馬來鄉村仍是國陣的堡壘區。但自從馬哈蒂爾和他的政黨土團黨加入希盟以後,這些地區的氣氛開始出現轉化。反對黨能進入拉票之餘,在幾場有馬哈蒂爾到場的政治演講大會裡,都能吸引數千人潮出現,這現象過去未曾出現。有反對派領袖和民調反映馬來社群出現反風,形成馬來海嘯,但人潮最終會否化成選票,選民意向的變動是否足以改變選舉結果,這仍然是未知數。
圖:反對黨各黨統一使用公正黨黨旗 (Photo Credit: malaysiakini)
5. 統一旗幟
在國會解散前夕,社團註冊局以欠交文件為由,突然吊銷土團黨的註冊,使他們的候選人未能以土團黨的身份和旗幟參選。社團註冊局的舉動被視為對土團黨的政治打壓,但也因此,反對派各黨商議所有政黨統一以「公正黨」旗幟上陣,這也是史上第一次,反對黨協調出統一的黨徽參選。統一黨徽除了能呈現反對派之間的團結以外,以多元族群的「公正黨」為標誌,可以消減了行動黨的華人政黨和土團黨只代表馬來人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