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國民教育教材:張永雄和林覺民

資料分析題

(版權開放,歡迎使用。)

閱讀以下資料,然後回答以下各問:

資料一:
國家在各方面的發展和成就,有利於孕育學生對國家良好的感覺,讓學生有興趣進一步了解國家。無論在政治、經濟、外交、軍事、體育、科技等方面的發展,國家在過去數十年都取得長足的進展。神州五號升空、奧運會上國家健兒的出色表現,在在令學生不期然對自己同胞的成就感到驕傲,這份自豪感有利於培養及增進學生的國民身分認同。(張永雄:《學校推行國民教育之香港經驗:機遇與挑戰》,2005。張永雄發表本文章時,為香港教育局官員,職責包括國民教育的課程發展。)

資料二:
我真誠地希望和妳相守而死,但以今天的時勢來看,天災降臨可能致死,盜賊逼迫可能致死,分開的日子可能死,奸官汙吏虐待人民也可能死,而我們所處今日的中國,沒有一個時候、沒有一個地方可以避免死亡啊!到那時候讓我眼睜睜地看著妳死,或者讓妳眼睜睜地看著我死,我豈有辦法改變?妳又怎麼有辦法呢?就算可以不死,但兩個人離散無法相見,就是讓兩人兩地望眼成穿、骨化成石,試著問問古往今來有幾對愛人可曾破鏡重圓而再度相守?那比死還要苦吧。實在是無奈啊!今天我和妳有幸能夠彼此都健全,但看人間,有些人不該死卻死了,不願分離卻分離了,這些人不計其數;像我們這樣鍾情於彼此的,怎麼忍受得了死傷分離的苦楚呢?所以我敢這麼乾脆地赴死,而不眷顧妳。(語譯《林覺民與妻書》,1911,林覺民於1911年參與廣州起義推翻滿清政府被捕後處決,為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與妻書》是他參加起義前三天給妻子寫的信,該信又稱《與妻訣別書》,常被收入兩岸三地中文課程中作為範文。)

資料三:
2009年二月,我在溫哥華UBC演講,說到中國在2006年的時候年收入只有八百人民幣的貧窮人口高達一個億的時候,一位中國留學生站起來說:「金錢不是衡量幸福的唯一標準。」這個中國留學生的話讓我不寒而慄。因為這不是一個人的聲音,而是今日中國一群人的聲音。他們沉浸在中國日益繁華的景象裡,卻不去關心還有超過一億的人生活在難以想像的貧困之中。我想,我們真正的悲劇也許就在這裡:無視貧窮饑餓的存在,比貧窮饑餓還要可怕。我告訴這位中國留學生:「我們討論的不是幸福的標準,而是一個普遍性的社會問題。如果你是一個年收入只有八百元人民幣的人,你說這樣的話會令人尊敬。可是,你不是這個人。」(余華:《十個詞彙裡的中國》台北:麥田,2010,頁185。)

問題:
1. 簡述「國民身份認同」(資料一)和「乾脆地赴死」(資料二)的情意,並應用你所熟悉的「人的發展理論」(例如艾歷遜的「人生八階」、馬斯洛的「需要層階」或殷海光的「人生意義」等)作出分析及比較。

2. 若有意見認為「沉浸在中國日益繁華的景象裡,卻不去關心還有超過一億的人生活在難以想像的貧困之中。」(資料三)和資料一中提到的教育有關,你是否同意?

3. 因國家成就而產生的愛國情懷,和因國家憂患而形成的,以何者更珍貴,更值得培養?

延伸題:

閱讀下列資料:

《蘋果日報》2011.06.27 報道(經改寫):『身為家長的新婦女協進會執委陳效能坦言,部份家長「同我講話支持國民教育,個仔可以免費去大陸遊學,又有機會學習吓內地國情為將來鋪路」』。

1. 請分析及評論報道中「部份家長」支持國民教育的動機。
2. 請分析以上的動機和資料1的教育觀的關係。
3. 請推論報道中的「部份家長」,若在林覺民身處的年代,會否仍支持國民教育?並作出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