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單車族的中指

單車族的中指  勁翔

上週一名十四歲的中學生,在粉嶺被一部私家小巴撞倒。學生被捲入車底,盤骨碎裂,重傷昏迷。送院急救後,情況危殆。

事後,報載校內教師稱,新界北區馬路存在三個極端危險的陷阱,包括「單車徑少」、「交通繁忙」及「車速高」。教師與校方極不贊成學生騎單車返學。如發現學生騎單車,即勸喻「以步代車」。並謂,騎單車上學風氣,已敲響嚴重危機警號。

教師的出發點或許良善,但錯對焦點。問題核心是,香港的交通網絡設計不照顧單車使用者,將單車使用者置放在一個邊緣的位置。我們應該要求政府正視這個問題,正視單車使用者。更根本的,是建立一般人──特別是汽車使用者──尊重單車族的文化。

邊緣化單車族
根據規劃署的《香港規劃標準與準則》文件,有關單車的一章是:「香 港 , 踏 單 車 基 本 上 是 一 種 康 體 活 動 。 不 過 , 在 某 些 新 發 展 區 , 單 車 亦 是 一 種 不 影 響 環 境 和 宜 於 短 途 行 程 的 輔 助 交 通 工 具 。 如 果 地 理 環 境 及 道 路 安 全 情 況 許 可 , 政 府 支 持 市 民 較 常 使 用 單 車 代 步 。」

實情如何,大家有眼見。我認識一位瑞士朋友,經常騎單車四處旅行,足跡幾遍全球。問他對香港的印象,他氣憤難平地說:「香港是全世界對單車族最不友善的地方。」呵,國際大都會!

在單車多於汽車的梅窩,也不時見到汽車高速行駛,罔顧單車使用者的安全。瑞士朋友說:「遇上這種情況,我一定毫不猶豫地贈他們一大隻中指。」在梅窩碼頭,設有「單車停放處」,規定單車要泊在區內,否則會被拖車。荒謬的是,停車區小得可憐,N架單車擠成一堆,繁忙時間一位難求。有朋友試過,取車時發現單車慘被擲到牆邊、頭下腳上,懷疑是因為車位不夠,人家將她的單車驅逐離場、鵲巢鳩佔。

曾經在一段時間,經常出入元朗安寧路東與元朗運動場。我嘗試踏單車來回,路面狀況車水馬龍,汽車使用者亦亳不禮讓。在可直行可左轉的岔路,我直行它左轉,汽車從後抽頭,硬從右面超前攔路左轉。我急停,嚇出一把汗。案件重演又重演,憤怒兼心驚,於是幾天後放棄。

想起早前到台灣,環繞恆春半島一圈的單車之旅。

公路使用者
從南灣到墾丁的一段公路,景觀壯麗,右邊就是太平洋。公路是雙線雙行,車不算多,沒有陡峭的斜坡,也極少岔路。沿著公路邊行駛,猶豫,單車的位置應該佔公路的哪一個部分?最安全的,就是公路最靠近行人路的一邊。但又不忿,為何汽車那麼霸道,單車要卑微地讓出絕大部分路面,要可憐兮兮地瑟縮在公路一端。踏單車的人,也是道路使用者啊。單車環保,不會排廢氣,沒有公害,不是應該鼓勵的嗎?既然應該鼓勵,在沒有單車徑的情況下,不是應理直氣壯的使用公路嗎?

想著想著,駛離行人路一點點。偶爾大型汽車如旅遊巴士和大貨車從後而至,車未到,吵耳的引擎聲先到。還好,絕大部份車子,會減一點速,駛過旁邊的行車線,待越過我後,才駛回原來的線路,再加速前進。在汽車子較多,或接近彎路時,我會儘量駛近行人路邊的位置。我可不想汽車因為閃避我而生意外,只想和平共處。

這是單車族跟汽車族的互相尊重?還是,因為台灣的汽車族,有太多跟機車族共用路面的經驗?抑或是,路面情況決定一切,既然旁邊的行車線也沒有車子迎面駛來,讓一下我這個單車族也沒有關係。如果在台北市或銅鑼灣,道路繁忙,無論汽車司機對單車族有多尊重,也不可能禮讓。

尊重、空間跟人口,就是這樣的一種關係吧。當人被擠在一塊時,要捍衛自己的空間已忙得滿頭大汗,還哪有心思去考慮什麼尊重不尊重。想起,早上八時的地鐵荃灣線車廂。

到了墾丁,人密車多,重重的觀光味,重感冒也嗅得到。儘快離開,先向南走,到鵝鑾鼻再算。一離開墾丁的中心地區,車子和人群變稀少,舒服得多了。怎麼路上一直不見騎單車的人?是完全沒有!聽說過,台灣人喜歡到這裡後租機車遊,但環繞一圈恆春半島只不過需要半天至一天,為什麼要那麼趕,要騎機車呢?

想著想著,騎到一岔路。「眼前有兩條路,我選較為不斜的一條。」較為不斜的坡道也是很斜,氣喘喘的爬上頂,噢,是死路,是公園的後門。旁邊有位赤腳伯伯,頂著快要遮著眼睛的大草帽,正在小賣攤子忙著理貨。我見到大大個字的「冰椰子」(即椰青)招牌。真好,解渴,又不用浪費一個塑膠水瓶。

「你騎這個來呀?」伯伯指指我的單車。

「是啊。從南灣過來。」我忙於吸吮冰椰子。

「好遠呀,很累的啊。」他取下巨形帽子,抹抹頭頂的汗。

「還可以啦,旅行嘛。」哎唷,吮清了。我倒轉椰殼,真的一滴也沒有了。

「可以騎機車啊。」他說。

怎樣解釋呢?從公害說起?從旅遊觀說起?好怕回答用三言兩語說不清的問題。及後,好幾次遇到當地人,都問我為何不騎機車。在較為不繁忙的恆春半島況且如是(習慣以速度作為主要考量),那麼事事講求效率的香港,「邊緣化單車族」的現象更是「正常」了。

近來經常讀到空氣污染的新聞,風向風速、臭氧與溫度的關係、熱島效應種種說法好複雜。不如嘗試將問題帶回自身:我們可以做什麼來減低空氣污染?取單車而捨汽車是其中一種做法。但讀到中學生的慘劇、教師的回應、規劃署的文件,我想學那瑞士朋友舉起中指,卻茫然不知該指向誰。

希望高同學平安度過、早日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