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喬菁華最粗鄙的大學國際化觀念,和民建聯這親中政党同一鼻孔出氣。而民建聯最近與港進聯合併,聲言要成執政黨,教育政策是為全香港制定,中大的國際化問題,又點會只是中大的事?
------------------------------------------
民建聯向教統局提交建議共二十項,主要是在大學教育方面,提高非本地生的比例至15-20%,向非本地生收取較高的學費,約每年七萬元至十萬元;檢討非本地生畢業後留港工作的限制;設立獎學金鼓勵內地和其他地區的優秀學生來港。
民建聯的建議與中文大學最近的「國際化」方案,甚為配合,也是本港幾家大學不會反對的長期高等教育方向,香港高等教育發展至目前的情,已進入了樽頸狀態,本地優異水平的中學生供應量不足,拖低了大學生的平均水平,導致商界人士不滿,中小學教學水準參差。既然如此,不如提供部分學位給予外地的學生。除了中文大學之外,其他七間大學的「官方語言」都是英語,招收外地生,用英語教學,應不會引起學生會搞「哭X大」的對抗,不會有X大的校友投稿《明報》世紀版。
香港的大專教育,在亞洲穩居前列位置,不同國際雜誌的大學排名中,本港的大學都列於較高的名次,且不時是亞洲最高的。與中國最優秀的北大、清華比較,香港的師資和設施其實並無不及,且有過之,但是內地每年的高中考生近四百萬人,進入北大清華的,是萬中選一的全國精英,自然遠勝本港的大學生。張五常教授說過,聘請一流師資容易,招收一流學生困難,本地大學欲增加優秀的非本地生數目,非增設獎學金不可,這方面除了政府須加強撥款外,大學生還應努力拓展私人捐款。
民建聯遞交建議後,相信李國章局長能盡快考慮草擬文件交教資會及其他機關(如移民局、勞工署)討論,早日付諸實行。有沒有人出於狹隘的本土保護主義而反對呢?希望沒有。為政治而反對,更不得民心。
喬菁華
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