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中,有一個朋友問我inmedia能不能幫忙一些團體建立公平貿易的網站,讓更多人知道香港有團體積極推廣和落實社區貨幣、社區經濟、環保消費和公平貿易等另類經濟發展工作。我即時的反應當然是歡迎,可是找我幫忙的朋友是樂施會的職員,我即時的反應是為什麼不向樂施會申請有關項目的經費,該位朋友淡淡地說,前年有一些朋友曾申請樂施會香港項目,但被否決了,他並沒有詳述當中的原因。
由於 inmedia是一個以言論為主的網站,而構思中的公平貿易網可能會涉及買賣、小店和產品的推廣等,所以不能完全的結合,inmedia只能幫忙管理有關公平貿易的討論,而其他的設置則要獨立平台,幾個有心的個人會自掏腰包建立網站。
秉持著民間記者的八掛精神,我找到2003年申請香港項目的負責人做訪問,(因為工作關係他不能透露姓名)他說當時樂施會負責該項申請的人否決該申請的解釋是:該項目沒有具體的受害者(victim),無法測量有多少人可以受惠;網站為消費者提供香港公平貿易資訊,但消費者並不是樂施會香港項目的服務對象。
其實一個撥款機構絕對有權否決一些撥款申請,可是該否決的理由令申請者感到氣結。
公平貿易一直以來是國際樂施會的重點項目,香港樂施會第一次公平貿易的推廣是於2002年,項目期間,樂施會鼓勵很多團體幫助出售公平咖啡,但幾個月後,公平咖啡幾乎於市場上絕跡,很多民間團體亦批評樂施會的做法像搞公關工作,做完就算,既沒有藉機於香港建立公平貿易的市場,亦沒有把公平貿易的概念與本地的另類經濟發展連結在一起。而2003年的公平貿易網的構思就是為了填補當中的不足,把公平貿易的概念與本地既有的另類經濟實踐連在一起。
問題不在於否決,而是否決的理由。
要推廣公平貿易有幾個層面,一是面向政府組織的遊說,一是教育推廣,一是建立公平貿易的市場;想來想去,那裡找來受害人?尤其是香港,我們沒有一些被受剝削的生產者(倒有一些有機農民),只能結集一些良心費消者去支持另類經濟實踐,包括綠色消費、社區互相服務、二手交易、合作社和社區貨幣等。
好了,即使我們接受消費者不是受害人而不受理這個解釋,那麼今年樂施會公平易貿的「巨聲行動」裡的受害者是誰?我們看到樂施會的廣告叫大家買公平貿易腕帶(這些腕帶是否公平貿易產品不得而知),買這些腕帶除了為樂施會增加經費外,究竟能幫到那些受害者?黃耀明被牛奶照頭淋,具體能幫助多少人?當樂施會以一把「受害者」和「測量具體受惠人數」的尺來量度本地推廣公平貿易項目申請時,它又以甚麼標準來量度自己的項目?抑或這項目只是籌款的概念?
9月24日,有興趣一起搞公平貿易網的團體於旺角開會,簡介自己組織的工作,一共有七、八個團體,勞協阿含帶了互助社自製的民間玩意(抓子),天主教勞工事務委員會牧民中心即時說要幫忙售賣;屯門仁愛堂賣手工月餅,發覺其他友好團體並不知曉。其實有好些團體都個別地以扶貧和互助社的名義申請了樂施會的項目經費,可是這些經費的作用只限於團體內部某些組織工作,結果團體的活動空間亦只能囿限於各自的項目,而缺乏交流與互助合作,更遑論爭取公眾的支持了。
當天,實踐另類經濟的團體希望未來能有一個平台作組織交流和互助,而潛在的進步消費力量團體(教會和學生團體),則希望能幫助團體、提倡公平貿易和本土經濟的小商店建立一個資訊平台,一方面倡議公平貿易和社區經濟互助的理念,一方面提供具體和實在的資訊,使消費者能直接支持這些團體和小店。
這些團體的理念,大概比牛奶、穀物往「巨聲」的頭上淋,更來得具體,更能把教育和行動連結,幫助本地團體。
圖片來自巨聲行動
問問樂施系列一:喝過了咖啡但買不到的惆悵:專訪樂施會公平貿易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