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呂大樂: 民主可理順官商關係

呂大樂: 民主可理順官商關係

蘋果日報   呂大樂
2005-07-06

--------------------------------------------------------------------------------
 
 
民主可理順官商關係

--------------------------------------------------------------------------------
 
許仕仁先生正式獲委任為政務司司長,又再引來新聞媒體一連串關於特區政府領導層跟商界關係與利益的疑問。雖然這次新聞媒體上的討論,並未成為大眾關注和議論的重點;但不難想像,這個官商關係的題目(通常表現為官商勾結的指摘),總有一天又再會在公眾議論的空間上成為重要的辯題,而政府領導層不能避免要認真解畫。

其實,這個關於官商關係的課題,是每一個政府的領導層都必須實實在在面對的問題。所謂的由政府擔當公證人角色,或作為一種平衡各方利益的自主政治實體的說法,從來都是神話多於現實。

在處理利益分配的問題上,一個政府的施政有其傾斜性,會視某一界別為它的主要爭取對象,此乃現實政治中,最平常不過的事情。問題只在於,一個政府的領導層如何在制度上,發展出一套遊戲規則和秩序,令社會各界認為自己還是有相對地均等的機會,參與競爭和對決策有所影響,而整個政治系統在運作的過程之中,尚未至於有人可以隻手遮天,或個別利益集團可以不斷進行各種「尋租」行為。

我想指出的是,每一個政府的工作,都不能避免地會涉及利益和利益分配的問題。假如特區政府的領導真的以為自己大公無私,是客觀中立的公證人,那恐怕只是自欺欺人。

我們必須明白,九七前的港英政府,絕不是一個中立的政府。它的不干預形象,是建立於一個制度化的利益攤派的格局之上。因為不同的利益集團各有受到一定保護的「地盤」,官商之間便能夠把潛規則轉化為一套制度化的規矩,而大家也因此可以在一個既有競爭,而又各有「山頭」的狀況下相安無事。

九七回歸及去殖民地化,並未如預期中的維持既存的官商關係不變。事實上,情況剛好與預期中的相反。因去殖民地化,令特區政府不但不可以再像一個殖民政府般享有特殊的政治位置,而且更是重新嵌於經濟結構裏的各種經濟、社會關係之中。

近二十年,在香港興起的(特別是華人家族的)資產階級中,不同的利益集團,因利益重(尤其是在地產發展和投資方面),所以「地盤」的界線與分工已慢慢變得模糊,使形勢更為複雜。過去殖民管治底下的官商關係改變了。同時,資產階級中,不同利益集團之間的關係也改變了。舊有已制度化的潛規則,已不再是一套大家都不會提出懷疑的規矩,但新的規則和規範卻還未建立起來。現時特區政府的難處在於不可能走回頭路。

正如前文所說,在當前資產階級中,不同集團的利益布局與港英殖民時期有所不同。過去在殖民政府特別照顧下出現的利益攤派的平衡狀態早已動搖;要在舊的「地盤」界線變得模糊,新的利益競爭又變得較前激烈的狀況下,產生一個新的平衡點,存在基本的結構性困難。

即使有一個強勢政府,亦不易擺平資產階級中的各方利益。任何的利益重新分配,必定會引起競爭和爭議。在未能重新劃分「地盤」的情況下,能令特區政府以中立的公證人姿態出現的制度性條件,也就難以建立起來。

既然重新把潛規則納入制度的做法有困難,餘下來的選擇,就只有勸服資產階級玩新的制度化遊戲──民主政治。這是把官商關係變得有規有矩、有競爭空間、有輪替機會、有基本透明度的方法。

從把官商關係制度化的角度來看,這可能是目前香港的唯一選擇。不過,話雖如此,要說服北京和本地的資產階級這點簡單道理,並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