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以公務員作為特區政府領導層核心的想法,背後有一種期望──就是希望能夠加強管治能力,提升施政水平,同時將特區政府重新定位為一個「行政性政府」(administrative state),把政治問題化約為行政問題,減少因政治分歧而帶來的社會衝擊。
這樣的安排,部份是回應九七回歸以來,特區政府身陷的政治困局(刻意非政治化的管治手法,卻造成來自四方八面的政治挑戰),多多少少是承認了過去的不足;部份是希望可以把香港政治,回復到九七前的「行政性政府」的狀態,以行政管理的技術手段來替代政治,重新有效地控制香港的政治局面。
問題是:香港政治是否真的可以納入行政管理的框架之內,而不會再因為受到政治挑戰而走向高度政治化?這種強調行政管理的部署,背後的假設是,只要特區政府提高管治及施政水平,維持高效率及高效能的管理,有解決問題的能力,社會上的不滿便會隨之而減少,而社會矛盾也就不會出現政治轉化,成為群眾抗爭的議題。這是一種以行政替代政治的考慮與策略。
首先,這種想法認為,只要政府能交出成績,改善人民生活,市民的訴求便不會上升至政治或意識形態層面的分歧,一個低度政治化的局面會較容易控制。
第二,一個能維持繁榮穩定、令市民滿意的政府所面對的政治壓力將會減少,同時也可憑其實際成績,來化解民間對政治參與的要求。正如九七前的香港社會般,當各方面均順風順水時,對政府權力來源的質疑便難成氣候。是結果較過程重要:繁榮穩定,可以把施政手段與過程中不合理的地方合理化。
現實的困難卻是,一個以公務員為特區政府領導層核心的「行政性政府」,也自有其缺點。科層官僚或許可以在效率及效能方面,提高政府的施政水平,但這並不等於政治爭議從此不會出現。
事實上,我們必須明白,科層官僚並不善於處理政治問題。依章辦事是他們的工作常規,可是他們卻不善於制訂方向、回應政治及社會訴求。而科層官僚系統本身應變的能力較為緩慢,容易出現在程序上糾纏於繁文縟節、因循、事事只按章處理,不懂變通。
直接的說,官僚系統對外界變化欠缺敏銳觸覺,傾向於被動地回應問題,而不是主動出擊。同時,協調往往是一大問題,部門與部門之間會出現樽頸。面對突發事件或問題,它需要接到由上而下的指示,才能啟動應變。
一切在行政管理方面,以技術手段來處理問題的過程,最終還是要回到政治系統裏,由政府的領導層想出政治回應。所以,找一位有當政務司司長經驗的人來當特區政府行政長官,這當然可以;但這並不表示中央可以在香港重新打造一個「行政性政府」,把政務司司長當作行政長官(坊間所謂的「把CS當CE」),進行一次香港政治去政治化的「手術」。
在未來的日子裏,特區政府領導層總不可能以行政管理來替代政治,迴避政治問題。這裏所講的政治問題,並非只是指政制改革之類,直接與政治結構有關的問題,將來要為經濟轉型定向(哪一類經濟利益是政府的合作夥伴?),要處理社會政策、福利的變革(哪一種社會群體的利益放到首位?),這些議題全都是政治問題。
呂大樂
蘋果日報 2005-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