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經濟日報 吳家鎚 城市大學社會科學學部講師
2006-05-20
觀塘重建 宜小規模漸進改造
今年初落實重建的觀塘市中心計劃,就有關的重建規劃內容及初步的發展模式大綱,近日似乎已有初步頭緒。早前由市區重建局舉辦的重建工作坊中,經參與者分組討論及用電腦模擬輔助下,共產生出六個不同的發展意向模式及概念圖,包括重建區內四成或以上面積興建住宅、酒店及商業樓宇,約六成重建後的面積用作社區設施和休憩用地。
7成受訪居民 盼低密度多綠化
若與以往市建局的重建項目比較,觀塘重建項目的綠化及休憩的用地與商住用途的比率,肯定較過往為高,雖然不知道這比率是否受客觀因素壓力所影響,但我相信這情況,或多或少反映出現時市建局對重建工程在根本思維上的修正:所强調的不再是單一重建或復修、更生的模式,取而代之的是「社區環境復生與社區新經濟復現」的混合式重建新模式。
這種模式或能解決現時旺角花園街(波鞋街)的重建爭拗,簡單來說,先按照重建區內受影響的居民意願,再加上樓房結構性的實際情況,調校出合適的更生(Renewal)計劃,當然先決條件是市建局必須扮演中立者和協調者的角色,及為居民盡早建立參以及溝通的平台,絕對有助推行社區更生。
回看觀塘重建的計劃,市建局亦相當積極建立溝通平台,舉辦甚麼的重建工作坊、重建區報派發等,無疑是落實了居民盡早參與的原則,但筆者認為市建局的中立角色會變得較模糊,令人覺得是其主導了重建規劃大綱和發展概念。
同時若照現時規劃審批程序,重建計劃最終的發展綱領會由市建局經修訂後,交與城市規劃委員會作審批,因此這六個綜合了各持份者,並由市建局總結所得出發展概念,到頭來既未必得到市建局垂青,亦未必能確切地反映居民所想所要;更何況六個概念明顯仍是以典型的香港高密度、高樓層和商住混合的商業發展為規劃主導;不同之處只是將硬件放在不同空間之內,造成不同的發展互動模式,說到底還是一式一樣的。
事實上,上星期由另一個關注觀塘重建組織所做的調查結果,顯示居民要求的重建模式並不是只顧高檔的商住及酒店發展和比apm更高更豪華的觀塘新地標,更不是能與「西九」比較的「東九」;超過七成受訪者所期盼的只是低密度、多綠化和新舊並存簡單的居住生活。
因此,面對目前紛陳的重建聲音,筆者相信更具體的發展大綱仍需相當時間搜集意見,對年老居民當然可利用傳统的工作坊、論壇、公聽會及社區調查等方法;而對較年輕的一輩,其實亦可利用互聯網科技作為意見的交流平台,總括而言,要加強重建發展大綱的認受性,接納意見的層面不必專但必需要闊和廣。
保護舊社區 公眾利益為先
同時作為重建的统籌,市建局不宜設下過多有主導性及引導性的討論範圍及規條,否則很難達致中立的角色。但無討論的範圍又恐會流於空泛,故此,以該區已由城規會所訂下的地區發展總綱作為討論的起點是恰當的,當然若能配合政府整體的城市發展策略及環境政策的方向,亦會令討論層面更廣更深。
最後筆者建議在重建改造過程中,宜採用小規模、漸進式、有彈性及動態的以社區為基礎的市區改造方式。好處是小規模改造重建可減低對舊社區的損害,特別是針對老居民社區網絡的保護,同時亦可發揮新舊社區在相互契合下,可保持城市及社區的多樣化,亦可照顧對重建有不同理解的居民。
雖然此模式所發揮的重建效益不及大規模重建,特別是經濟方面的得益,但請不要忘記重建的原則是以「公眾利益及改善社區」為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