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建華吃了止痛丸,也站不下去,不得不「倉皇辭太廟」。曾蔭權吹口哨,輕飄飄地去接受「加身」的「黃袍」。事後,他解釋說:他的口哨吹的是《國歌》。
他知不知道,這是錯上加錯的解釋呢?《國歌》是嚴肅莊重的,聽見也要肅立,何況一邊走路一邊以口哨來吹呢?「君子不重則不威」,看來,他須大大地「加磅」。
三月十日,董建華公開宣布辭職;十一日,國務院正式批准接受;十二日,律政司司長梁愛詩公布,補選產生的新特首的任期,是兩年而不是五年,以及將於七月十日投票和一連串籌備工作的日程。任期是兩年還是五年之爭,並沒有因此平息反而更為激烈,甚至已有人揚言要申請司法覆核。
這次,北京的安排是妙倒顛毫的。特首出缺要在一百二十日內最近的星期日投票補選,七月十日正好是星期日。幾天後的七月十四日,選舉委員會任期屆滿,倘再後便要重組選舉委員會,端的夜長夢多。如果有人在投票日之前,申請司法覆核,那麼,這個妙倒顛毫的安排便會受到打擊,重演領匯事件。
要避免這一切,最直接了當而簡便的方法,就是人大釋法,確定特首未任滿而出缺,補選而產生的特首任期,只是未滿任期餘下的時間。
那麼,人大又為甚麼不釋法呢?我認為:不是不釋法而是暫時不釋法,像董建華交代有關其個人問題時所說:在「適當」的時候。人大最終還是釋法的,不過,要在稍後的「適當」時候。
過去的兩次釋法,給本港和國際帶來很大的震動,使人聞「釋法」而色變。胡溫有鑑於此,吸取經驗教訓,採取「欲擒故縱」的手法,先讓港人去爭論,讓港人慢慢覺得,如不釋法而任由司法覆核,將會出現更大的震動,才兩者取其輕,去接受人大釋法。那時,才是釋法的「適當」時候。
關於董建華的辭職下台,也採取類似的手法去處理,先讓消息洩漏,傳媒熱炒大炒,港人漸漸消化接受了,才三扒兩撥快刀斬亂麻地處理了。
這個手法,也可以稱之為「在戰略上先發制人,在戰場上後發制人」。先對形勢有通盤深入的了解,作出精細的部署;但卻不動聲色,不採取行動,在適當時候,一動手就按照計劃,迅速而乾脆利落,「迅雷不及掩耳」,對手無法反抗。
過去,否決雙普選用過這一招,但比較生硬;董建華辭職下台,卻有了改善;這次終於確定是「兩年」而不是「五年」,就更純熟得多了。
胡溫已全面掌握實權了,港人要好好地去認識其新作風、手段、性格。
司徒華
蘋果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