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到南韓另一個見識是另類媒體如何爭取主流空間.
在 Globalizing 的會議裡, 獨立電影與錄像協會的主席 Kim Yi-Chan 就談到如何介入主流廣播空間的問題. 南韓的廣播業在民主化前被那些就保守政權的企業壟斷, 自90年代中, 民主政權透過引進商業競爭力量, 南韓電影業亦從黑社會式的生產轉型為企業化的生產和營運, 但整個走向是傳播業的高度商品化, 而公眾的參與與利益依然處於主流廣播的邊緣位置. 最近幾年, 媒體活躍份子主要以公眾獲取 (public access) 的論述來抗衡商業壟斷的廣播事業, 具體的議題包括改革公視, 爭取於商業頻度中設立公眾時段, 加強公眾參與, 設立社區電台, 於全國設立市民媒體中心等.
在聽他的演講時, 我突然想到香港電台的改革. 目前的改革模式傾向以公司化為目標, 自負盈虧, 比較少考慮到公眾參與的層次, 南韓的討論可以參考一下.
南韓的公視(RTV)於2002年9月成立, 是一個幅蓋南韓和南亞的數碼衞星廣播電視, 營運經費主要來自南韓數碼衞星廣播公司和南韓廣播委員會下的廣播發展基金資助. 一開始, RTV以自負盈虧為其經營目標, 把所有節目都外判出去, 節目的發展缺乏方向, 變成一個沒有人看的垃圾頻道. 2004年起 RTV 進行改革和大換班, 要把電視台變成一個鼓勵公共參與, 探討社會問題和改革課題的電視台. 除了鼓勵獨立電影和錄像工作者提供影片外, RTV還設立市民網絡中心 (Citizen network center), 提供設備和培訓讓市民能夠自己製作錄像, 該中心目前針對非政府組織者, 女性和青年進行培訓. 目前 RTV 裡有90%的節目都是市民製作的節目, 而 RTV 節目部主要負責篩選, 統籌和策劃.
除了公視外, media activists 還爭取在不同的商業電視台裡的黃金時間裡有公眾時段, 播放市民製作節目. 因為市民媒體的空間, 跟發行有很密切的關係, 而在廣播事業裡, 壟斷的情況最嚴重, 所以要以公眾利益為前題, 爭取商業媒體的公眾時段.
至於生產方面, 政府亦投入了大量的經費支持市民媒體中心. Mediact 是其中一個獨立媒體中心. 它於1998年由獨立電影與錄像協會推動下成立, 由電影委員會會的基金支持, 獨立運作. Mediact位於首爾市中心光化門, 中心為其成員提供免費的電影和錄像製作器材, 並幫助成員搞後期製作和dvd發行. 此外, 有課程教授不同媒體的製作技術, 並有外展隊, 到不同的團體和社群進行媒體技術的培訓. 另外, Mediact 亦有政策研究部門, 推動市民媒體的發展. 有關 public access 和 RTV的改革, 中心就參考了很多國家的相關政策再聯同獨立電影和錄像協會推出.
目前, 南韓不同的省市都設有市民媒體中心, 這些媒體中心吸納了大量青年進入獨立電影和錄像製作, 他們的錄像可以透過網絡, RTV, 公眾時段, 獨立電影節和地方的市民媒體電影院播放; 聽說, 因為市民媒體中心發展很快, 有很多地方的中心根本不夠人材去運作.
Mediact 的主管 MJ 以前是在工人錄像合作社搞製作的, 十年前曾與香港的 video power 交流, 當年大家一樣的豆泥(好像當年的 video power資源還比合作社多), 十年人事幾番新, MJ 說不明白為什麼 video power 失踪了; 大概也不是 video power 變弱了, 而是南韓的民主化浪潮把原來的市民組織推到另一個層次上運作. 不過在建制裡的運動者也保留激進的行動取向, MJ 說若政府在社區電台的政策和態度不變, 他們會以非法廣播來推動.
"非法" 這字在香港很沉重, 但在南韓, 幾乎所有現有建制中人都曾經從事 "非法" 活動, 一個星期的旅程中, 碰到不少非法組織的人(非法工會, 非法外傭組織), 非法罷工, 非法佔地 (pyeongtaek)等事件, 運動勇於承認自己的 "非法" 性, 因為它要改變既有的法律秩序, 相反, 香港(包括我自己)則不斷強調運動的合法性, 把自己囿限於真實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