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口不對心的教改 (一):又要馬兒好;又要馬兒不吃草

又要馬兒好;又要馬兒不吃草

在忙碌的功課月雖然沒有時間撰寫教育評論,卻聽見不少社會人事對教改問題指指點點,認為未來的青年應這樣那樣:先要提升競爭力、又要培養批判思考、更要訓練有獨立思考……在制度浮沉多年,聽見專家領導滔滔偉論,啞子吃黃蓮的感受總令人忐忑不安。因為很多「教改家」基本上口不對心,自相矛盾、態度與行為背道而馳。當然,學生放棄發言的權利,自己絕對要負上一定責任。

        在我認識的朋友中,很多人一面不滿學校考試及功課壓力太大,又嫌學校在應付公開考試方面操練不足,沒有為孩子做準備。這些口不對心的狀況,令每次教育改革總是面對這種兩難的局面,令人更感受到香港學生總是任人宰割。

 第一種口不對心的批評,當然是把考試制度當作批評的稻草人。如果考試制度是學生所面對的沉重壓力主要來源,學校為了名譽而落井下石,則肯定有份火上加油。他們一面力數課程內容繁多,但又認同教改方向,認為強調死背只會打壓創意。另一方面,專家卻又恐怕孩子追不上時代的要求,所以需要增加學習科目。範圍要廣、內容要深入。倒頭來自己難以開口,最好交給老師在堂上教導,最好由學校多做功夫。我覺得家長、專家、政府誓要保護孩子的關懷很值得欣賞,但這樣的態度卻教改變得模稜兩可。正因為社會上總充斥著林林總總的精密設計,令教改變成了滿足社會期望或另有目的的活動。

 我有一個朋友每天向我投訴,說一年級女兒「輕鬆」的英語課程與「艱澀」的考試範圍拉不上關係,而學校的解釋卻是「新時代」教育講求「活動教學」,課堂提供開心快活的遊戲學習,回家讀書則注重「親子互動」,將責任推到每天早出晚歸的家長身上,蒙混逃過學生面對的學習苦況。整個過程好像政府與「社會人事」的拉扯,積極參與這個增加壓力的過程,令學生不再學習如何去學習,而是努力讀書考試以滿足他人的要求。

就是口不對心的教改,又要馬兒好,又要馬兒不吃草。

下回再續。

 口不對心的教改,下回再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