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註: 文章來自台灣的文化批判論壇: 網路是新聞製造便利店?性污名是媒體血庫財源?
所謂新二二八事件是一則網路新聞, 它把一個女人劈腿(即濫交)的生活巨細無遺的報出來. 以致一直鼓吹網路開放自由的何春甤和卡維波都要反思網路行為.
--------------------------------
barewitch
... 很多人已經開始批判、反省從台灣新民主化以來的民粹風潮,我想網路也一樣。網路只是一個環境,政治經濟文化結構同樣深埋其中,所以我們在網路同樣要警覺民粹的效應與影響力。很多黑特板的板友自稱「鄉民」,用的是周星馳電影「九品芝麻官」的典故,意思是「看熱鬧的人」。可是其實很多看熱鬧的人也是有些想法與觀點的,而且很多板面上都有發言的規則與倫理,例如要求不要只貼寫了兩三行的文字,甚至推薦功能也是為此而產生,只是有趣的是,板友自己會突破這種限制,例如會用第二行第三行這種方式來找出規則的漏洞,或是用不斷的推薦來突破推薦文章的上限,使得文章前面出現爆炸的【爆】字。對於這些板面發言規則、管理規約的產生與挑戰,我一直覺得是很有趣的,甚至也覺得是一種小規模的公民學習。發生網路劈腿事件後,幾個大家常常去胡亂發言的板面因著大量貼文難以管理,以致於都產生了隱藏或是把板面設定成唯讀,大家只能看文興嘆,無法發言。這些狀況恐怕都使得某些自稱鄉民、對於黑特板有一定認同的板友開始慨嘆,「還我黑特板」或是重回黑特往日風光吧。
我覺得從這些慨嘆中可以感受出鄉民對於黑特的認同與喜歡。我覺得這是網路使用者社群的效果,大家對於自己常常使用、習慣瀏覽的板面是有情感的,有認同的,往往也在這樣的認同與情感中可以慢慢累積出對板面使用的共識與規則出來。我覺得這應該要給予空間與尊重,也就是說,不懂得尊重與使用規則的人常常會被板上的朋友認為是白目、是小白、是會被大家排斥的人。雖然有些時候,這些人的意見裡面也會有翻盤或是掀起另外一股討論與修正的可能,例如一個板面應不應該出現注音文這類的使用規則的辯論;但是我想那都是要對板面投注心力的人、付上感情與時間的人才可能得到的機會。我想這也可能是一個記者闖入然後擷取摘錄某些片段會對板友產生很大情緒傷害的原因:大家投注心力耕耘的園地被一個外人闖入,而且任意使用裡面的資源與意見,最後還用高姿態來說教,這對用心用力建立版面的鄉民而言真是情何以堪。...
網路的「傳播公開性」真的和電視報紙一樣嗎?──慎防保守團體藉機「淨化」媒體,兼談「劈腿」的正當性
卡維波
...聳動新聞固然是報導角度的保守,但是閱聽人本身接受保守道德的情感召喚,不容許理性辯論的方式來面對爭議,只是一昧地愛之欲其生,恨之欲其死地去譴責那些劈腿外遇色情等性道德的觸犯者,也是聳動新聞結構的共犯。許多保守團體,不論是婦幼團體或媒體監督團體,最常痛罵媒體聳動,媒體炒作,他們想要的卻是一個淨化的保守性道德的空間。但是其實他們所創造出來的保守氛圍,正是聳動新聞的溫床。...
...媒體的中心與邊緣之分,往往對應著「公開性」程度的大小,以及公信力和權力的不平等。中心媒體的想像社群往往也比邊緣媒體更為主流,就像中產階級比下層階級更主流,中壯年齡層比青少年更主流,所以中產階級看的報紙就比下層階級看的報紙更中心,而青少年社群的網路媒體就比較邊緣,等等。
不過由於媒體的消費或閱聽社群是「想像的」、「象徵的」,實際上邊緣媒體可能會更有戰鬥力、更靈活、更有生命力、更讓人慾望與認同,甚至有更多的(主流)人士藏身其中,因此會逐漸構成對主流中心媒體的威脅,故而主流中心媒體為了繼續維持中心/邊緣的不平等,也會企圖不斷的收編邊緣媒體,例如台灣主流報紙的蘋果化,台灣報紙的網路化(這次報紙報導BBS即是一例)都是主流收編邊緣的現象。所以,邊緣媒體也往往要向更邊緣逃逸,才能維持邊緣性格,而不必自滿於「主流媒體都在重視我們」或「我們總有一天要進佔主流的中心」,這種沾沾自喜的「彼可取而代之」;其實後者只是收編的效果,也是逐漸喪失邊緣戰鬥力量的徵候(1990年前後的某些非統獨取向的社會運動首先提出了「邊緣戰鬥」的觀念)。當然,強調邊緣的顛覆力量與豐厚活力以作為自我培力,看重邊緣自身可以發揮的效應是必要的,網友們的這次抗爭絕對會是改造社會的最大動力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