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原載第171期「明覺電子」: http://mingkok.buddhistdoor.com/cht/news/d/2634)
「這是一個月前種的番茄。」農夫TV說:「而這,是一個時間種的。」
遲種的(左),反而比早種的(右),大這麼多?
兩株番茄其實都是同一時間培苗,但第一棵種在地上時,土地沒有怎打理;而第二棵是先掘了一個坑洞,把泥土弄鬆,再堆上黑色的肥料──
「生長環境,很重要的。」TV淡然地說。
池塘邊,長長一列都種了番茄,TV還特地試驗坑洞不同的大小,如何影響番茄成長的。一般農場種番茄,會隔三呎種一棵,但這裡會隔兩米,原來番茄可長到二十多呎,足足兩層樓高!
TV選擇同一塊地種一株大番茄,而不是種多幾株矮小的,因為照顧「一個單位」的產量,比「一個面積」容易。
種得太密,也容易有蟲害吧!我理所當然地答話。
TV搖搖頭:「植物需要和大自然有溝通,不能沒有給蟲咬。」
我很驚訝,近期採訪好些農夫,都把蟲視為大害,但TV的想法不一樣:「如果田裡有很多蟲害,要問的是:為什麼這樣多?有些自然種植的方法,可以減少蟲害,例如如果長年大面積種一個品種,那特有的蟲便會瘋了似地生長。種不同品種,也會有害蟲,但會是一個相對健康的生態系統:有害蟲,有天敵,互相剋制。」
「所以菜本身有蟲,是應該的,反而是人為什麼不可以吃有洞的菜?」
但農夫不也想自己的收成漂漂亮亮嗎?例如種茄子,都想又胖又壯直直的,不會喜歡那些給瓜蠅叮過,長得彎彎曲曲的吧!
他回答:「街市的茄子這麼筆直,是因為揀了出來,彎曲的已經丟掉了,或者經過食品加工包裝成切片出售。茄子怎可能全部都筆直八寸長?人們離大自然好遠,以為超市看到的,就是農場長成的。」
4/10
20/10
再者,南涌的雜草也和別的農場多,跟著TV走,看到雜草不時忍不住拔掉,或者不住問:這棵是微金菊?怎還留著?
「微金菊長在這種人人經過的路邊,不會長得成的。」他若無其事地答。
看到白菜苗中間一棵雜草,我著急,TV倒是慢慢地告訴我那是牽牛花,因為和番薯同屬旋花科,所以葉子有點像。
到那來,TV按捺不住了:「野草由它吧!你樣樣都不順眼!樣樣都要做好!」
可是其他農夫不都是打理得整整齊齊,看不見雜草嗎?
「有些人為的干涉,是不必要的。對一般農民來說,草是敵人,也不喜歡蟲,但看你那些沒有雜草沒有蟲的農田──為什麼泥土中沒有微生物?有微生物,植物才會長得更好!這是有科學根據的。」
TV只有阿何一個幫工,兩個人沒可能把這麼大地方的雜草都清除掉,但他也相信雜草,是大自然的一部份。
而耕種,就是和自然發生關係。
4/10
20/10
下星期再告訴你,這條「綠地毯」的故事。
8月至10月的南涌(請按「開始幻燈片」按鈕):http://mingkok.jalbum.net/namchung1/slides/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