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南洋大學--一部不該被遺忘的歷史

In-Media 編按:前車可鑑?

-------------------------------------------

本文原張貼於<自由媒體> 09 十二月 2004 13:39:54
貼稿人九月赤子 按:

南洋大學“復名”之聲於2003年7月被南洋理工大學校長徐冠林正式提出,並預計在2年後正式實行。對於這項建議,正方雙方各有說辭,再度激起討論和關心南大的辯論。然而,這所謂新加坡官方的“復名平反”,會爲南大帶來第二個春天嗎?

南大之所以爲南大,皆因其站穩華教崗位、捍衛民族尊嚴的理想;南大之所以爲南大,更因她是一間聚集民意、爲廣大人民所籌辦的大學。南洋理工大學雖然建立在南洋大學舊址的土地上,但是論其歷史背景、精神實質甚至是辦學理念皆無一相似之處。
--------------------------------------- --------

衆志成城建南大

早年創辦的私墊教育,到19、20世紀新式學堂、女校的林立,足以證明華人是極之重視教育的民族。教育對早期南來新馬拓荒華人的重要性在於兩個層 面:就現實而言,教育是許多低下階層僑民冀望下一代翻身的主要途徑;就文化而言,教育是承傳民族文化及族群自我認同的根之所在。二戰前的華文教育,其學 制、師資、教材或課程皆源自中國,內容主要以宣傳祖國(中國)和民族情感爲主。面對英殖民政府不干預、不輔助的態度,即使當時經濟及資源短缺,華社還是忍 辱負重、自力更生將中小學華文教育發展起來。

1937年,日本侵華戰爭爆發。中華人民力起頑抗衛國,日本蝗軍長攻不下,於是就將陣地轉移東南亞一帶。在迅雷不及掩耳的攻勢下,英殖民政府棄守 而逃,新馬人民唯有組織起抗日力量。參與抗日的絕大部份是來自華校的中學生,這也埋下了日軍佔領新馬期間,華教幾乎被連根拔起的伏筆。爲了滅絕華教,蝗軍 不惜焚燒校舍、殺害師生。當中,鍾靈中學就有50多位師生蒙難,加影華僑中學更有140多位師生被迫害,幸存下來的則被逼改成教授日語的學校。然而,二戰 後華教迅速復校的程度,充分展現了其堅韌的生命力。

1945年,欲重回新馬坐享其成,但面對東南亞反殖運動日益高漲的英殖民政府,被迫使逐步放手讓馬來半島過渡成爲獨立自治的國家。中華人民共和國于1949年建立,造成南下師資及升學管道皆告斷絕;于同年成立的馬來亞大學(新大的前身)也對華校生的錄取諸多限制。

爲了突破華教重重危機,華社領袖陳六使於1953年1月16日倡議,新馬華社同心協力創辦一所華文大學。這所東南亞首間華文大學--南洋大學的創 立,主要是爲中學畢業生廣開深造之門,更爲華校培植師資所需。唯有建立從小學、中學到大學一脈相承的母語教育體系,培育民族人才及傳承中華文化的重任才能 源源不斷地發展下去。這一聲呼籲敲入新馬熱愛華教人士的心坎,群衆紛紛回應。上至富商政要,下至勞苦大衆,大家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發動不計其數的籌款運 動來造就這項民族的教育大業。

1953年8月5日,集合新馬各地的南大委員會第一次在新加坡中華總商會熱烈舉行。除了吉蘭丹代表因誤機缺席外,其他各州皆有代表出席,充分反映 了當時新馬華社對南大的支援和重視。1954年1月,駐新加坡英國總督正式批准南大校址,南大委員會也加快聘請校長的步伐。南大於1956年3月15日正 式開課,首批錄取新生共330人。開學典禮當天,計有數千名新馬各地的群衆前來參與,共同見證落實民族高等教育的歷史時刻。

注: 1962年1月1日,馬大被易名爲新加坡大學,與現今的馬來亞大學分開。

風雨飄搖的年代

奈何從一開始,南大就是一間被歧視的華文大學。在種族意識高漲的建國聲中,南大的創立被抹黑爲破壞國民團結的行動;在英政府壓制反殖運動力量的當 兒,她更被誣指爲共產黨散播政治思想的宣傳工具。儘管面對政治及種族課題的質疑、阻擾和打壓,南大依然在逆境中創辦起來。其中,“林語堂事件”就是英政府 對南大持有強烈戒心,而企圖控制南大的具體表現。

1954年2月13日,具有“幽默大師”之稱的林語堂博士被邀任爲南大校長。在美國生活了20多年的林氏,曾在臺灣參與建立受到蔣介石和美國中央 情報局支援的反共聯盟。上任前,他則向美國報界發表南大將會成爲亞洲反共堡壘的言論。林氏受邀之後,原本受阻繞的校址問題正式獲得批准,英政府也開始轉變 態度歡迎南大的成立。

在任職的短短半年期間,林氏不只委任親屬擔任要職,還欲獨掌南大的行政及財政權。一張張爲數不菲的個人開支及無比龐大的財政預算,對一間民辦大學 來說自是百上加斤;當預算案風波鬧得無法控制的時候,美國駐東南亞特務史密斯透露林氏曾向他要求辭職不幹,以求自保的事實。這舉動,更暴露了其背後不爲民 族教育前來掌校的政治動機。南大委員會代表與林氏談判後,雙方達成協定以10萬美元的遣散費將林語堂舉家遣送返美。人一離開,他即出爾反爾,不單抨擊新馬 華教,聲稱南大被共產黨滲透、還誣衊新馬華社領袖陳六使、李光前等“親共分子”破壞南大。

1956年至1964年期間,由李光耀帶領的過渡期政府採取“內外雙攻”的策略來控制南大、奪取主權。在法律上,政府以《南洋大學法令》來取代之 前註冊的“南洋大學有限公司”,但卻不承認南大的學位。接踵而來的,就是成立各類審核委員會來提出質疑南大學術水平的報告書,再依據這些報告書的評判和建 議,對組織、學制、課程,甚至是教學媒介語進行改革,逐步使南大變質。

校政方面,政府首先推出《白裏斯葛報告書》質疑南大學術水平連帶不承認南大文憑,後利用《魏雅玲報告書》改組南大,強迫南大接受政府安插的理事代表,設法控制南大主權;同時以經濟資助來換取對南大的管制。

1963年9月21日新加坡大選,人民行動党大獲全勝後,李光耀決定“對一批支援反對陣營的知名人士採取行動,以期收懲一儆百之效。”隔天,南大 理事會主席陳六使先生被剝奪公民權,旋即被迫辭職。莊竹林副校長及南大理事會代主席劉玉水先生見大勢已去,分別在1964年一一辭職後,南大主權終落入執 政者手中。最後在1965年,通過《王庚武報告書》,新加坡政府逐步將南大改制至到1975年的徹底英化。

學生力量捍南大

在1963年新馬合併至1965年新加坡脫離大馬獨立期間,南大生在“捍衛南大”、“捍衛民族教育”方面,扮演了頑抗強權的主要角色。1963年 10月7日,南大生因不滿政府企圖消滅民族教育,逮捕大批學生及聲援陳六使公民權被剝奪事件,於是在學生會的領導下,約千名學生組成請願團齊聚新加坡政府 大廈前向當時的副總理杜進才提呈請願書。然而,政府卻以“共産活動”,“華人沙文主義”等罪名指責南大生,更以解散學生會及逮捕更多學生的強硬手段來打壓 南大生的反抗。

繼1959年《白裏斯葛報告書》及1960年《魏雅玲報告書》後;政府于1965年再度成立審查委員會提出《王庚武報告書》,並按照其內容作爲改 制南大的藍本。當時,雖然學生會已被關閉,但爲了維護母校的不變質,10個學生團體于1965年10月26日聯合向南大當局提呈備忘錄,以表達對報告書的 不滿及反對意見。

南大當局續而開除85位同學的行動,激起了集體學生的憤怒,從而爆發了南大史上最劇烈的學潮。從10月28日開始,前後近40天的罷課期間,校園 爲軍警所侵佔,校內學生被施于暴力對付,然而新聞卻一再被封鎖。在校方開除了百多位學生、向270多位學生發出警告信,並將許多大馬學生驅逐出境後,大罷 課才在群龍無首的情況下黯然結束。隔年,校方再度開除百多名學生後,南大學生的組織力量就此一蹶不振了。

南大的惋聲

在國內,政府不斷以負面形象來渲染南大(學位不受承認、英文能力低、畢業求職難、校園動蕩等),以瓦解社會對南大的支援和信心。1966年開始,南大的典章制度及行政用語越來越偏重英文,甚至一度廢用華文。後來在社會強大的反對浪聲下,才宣佈雙語(英文和華文)的使用。

自推行英文至上的國家教育政策以來,中小學華校逐步被改制爲英校。此舉可謂一石二鳥,剷除華教根基的當兒,也切斷了南大的學生來源。據悉,新加坡 報讀華校的新生人數從1966年到1976年這10年期間,從原本的33%下降至14%。半島華社基層向來是南大中流砥柱的支援力量。創校時期,單單馬來 亞華校生就占了南大生的半數;在限定新加坡以外的收生率爲總數的15%並縮緊收生條件後,到了1970年,大馬藉學生的收生率大大下滑至整體的 13.6%。

1975年,經李光耀將教學媒介語改爲英文後,南大已名存實亡,成爲一所輔助新大的 “副牌”英文大學。爲了確保維護華教的烈火不會死灰復燃,當局就1978年開始對兩間大學進行“統一招生”及“聯合校園計劃”,將南大生搬遷至武吉知馬 (Bukit Timah)的新大校園上課,進修統一的課程、授課及考試。

1980年,新加坡政府終實現其“最終目標”--將南大與新大“合併”爲英文國立大學,位於裕廊路地段的雲南園(南大校園)終被關閉。南大的歷史就此終結。

附:1982年,雲南園被新加坡政府重新規劃爲南洋理工學院,國大的附屬學院。在1991年升格爲南洋理工大學。

南大復名,精神可復?

從孕生到夭折,南大的壽命只有那短短的四分之一世紀。然而,她所遺留下來的成果,卻是如此的豐碩,叫人不得不爲之震憾。南大所創辦的教育是本土化 的教育,這可從反映本土生活、關懷本土社會的南大生創作刊物中反映出來。早期著名的南大生刊物--《大學論壇》更同時以華、巫、英三種語言出版,充分展現 了新馬多元文化社會的特色。

南大所培育出來的學生遍佈新馬,甚至在世界各地扮演著社會中堅力量的角色,如工商、政治、學術、媒體、藝術等領域。最重要的是,南大生爲新馬華教 提供了源源不絕的師資來源。在新加坡,估計約有千多名南大生在小、中,甚至是大學服務;在大馬約有2000多名南大生任教於60所獨中,出任獨中校長的更 多達40人。此外,董教總前後三任首席行政主任李雲溪、李萬千及莫泰熙先生皆爲南大生。南大學術成就是否標青?南大生素質究竟如何?相信答案都已不言而喻 了吧!

南洋大學“復名”之聲於2003年7月被南洋理工大學校長徐冠林正式提出,並預計在2年後正式實行。對於這項建議,正方雙方各有說辭,再度激起討論和關心南大的辯論。然而,這所謂新加坡官方的“復名平反”,會爲南大帶來第二個春天嗎?

南大之所以爲南大,皆因其站穩華教崗位、捍衛民族尊嚴的理想;南大之所以爲南大,更因她是一間聚集民意、爲廣大人民所籌辦的大學。南洋理工大學雖 然建立在南洋大學舊址的土地上,但是論其歷史背景、精神實質甚至是辦學理念皆無一相似之處。即使耍蠻在南洋理工大學冠上“南大”之名,也只不過是表面上的 慰藉,卻無法彌補將母語教育連根拔起的創痛。 因此,我們不難理解新加坡政府此項舉動的目的--以 “復名” 南大來堵住“復辦”南大的藉口。更重要的是,當局可藉此合理化當年關閉,如今獻議復名南大的動機,從“民族教育罪人”搖身一變爲“英明復校功臣”。

畢竟,南洋大學的歷史只有一部!

謝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