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爺向市民派糖,本來皆大歡喜,但社會卻泛起一股抗拒新移民獲取$6000的聲音,Facebook發起的反對群組,幾天便吸引八萬名網民加入,最近還有名為香港本土力量的團體準備抗議。言論由批評新移民的遊行訴求,到要求他們滾回內地也有。其後有不少人對這種言論感到不安了,有些唱反調支持新移民獲發$6000,直接到群組與成員理論,更說要與他們割蓆,鬧得很僵。
我並不認為反對派錢給新移民的市民都是從本質上討厭新移民,我也不覺得排外法西斯的想法因此在香港萌芽。或許很多人反對的理據是建基於一套財政分配的想像:公共開支本來有限,福利從來也嫌不夠,$6000都是納稅人納的錢,憑甚麼要分給沒有貢獻的一群?他們覺得從分配得來的已經夠少,不應該再攤薄予「外來者」。這套想法最鮮明的理據便是新移民怎樣拉長香港人申請輪候公屋的時間了,房屋署年底的數據顯示,公屋輪候冊申請共14.5萬宗,當中約三成屬新移民家庭,即佔4.35萬宗。
按此推論,如果社會再分配從本質上不應分給非永久居民,那麼綜援、公屋這些福利新移民也不應享有。不過我還是想說一句,就算把那4萬多宗新移民輪候申請抹掉,政府仍然沒有解決大部分輪候市民的需要。說到底,支援不足是政府的施政問題,誰有資格得到跟政府供給多少根本是兩回事。但同時我們明明心知,這群人偏偏是社會上最有需要的一群。我們又憑甚麼容許有一群同樣在基層工作中輾轉營役,同樣付出勞動力的人,因著新來港的緣故不配獲得基本的社會保障?他們跟其他輪候的市民又有甚麼根本性的分別?
「新」移民根本是社會上下多年來建構的標籤。從八十年代香港人返鄉下接濟「阿燦」開始,這條社群的界線便因物質的差異而形成了。可笑的是,同時那些移民到英美澳加的「永久居民」偏偏坐享$6000,卻沒有人用同樣標準,質疑他們是否真的有需要,港人的階級目光與歧視,在政府的派錢下顯露淋漓。但香港本來就是四方八面移民的聚合,輕易接納移民/非移民作為公共開支的資格準則,到頭來只成為政府將施政理念真空,迴避社會實際需要的幌子!
如果派錢換來的是社群對立,我寧願這筆錢由始至終沒有派過。但凡政府派錢,就一定會衍生誰得到誰得不到的問題,從以移民年齡為資格,到戶口等技術問題,種種也鼓勵社會的分裂與對立。政府一方面宣稱與祖國融合帶來利益,一方面又在這些分配福利上抹黑新移民,那才是最赤裸裸矇騙市民,以求自私自利的把戲。
另一邊廂,日本政府在大地震後讓超市、便利店免費派食物,開支全數由政府支付,同樣是派錢,日本在急市民所需,香港忽視需要,僅淪為奉承民意的把戲。
「左翼21」是由一群有志於推動社會平等及進步的朋友所組建的平臺,以凝聚香港的左翼力量,建立和推廣左翼分析及主張。我們將透過討論交流、學習、出版等,介入社會時政,參與和支援勞工運動及社會運動。我們認為,一個理想的社會,必須顧及廣大勞動階級的福祉,維護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消除性別、族群之間的不平等,同時尊重不同性取向群體的權利。這一理想社會,必須依靠群眾自下而上的民主參與和推動,同時需要不同群體透過共融互助來合力創建。
電郵:[email protected]
網站:http://left21.hk/
facebook: bit.ly/left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