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輸入金融業人才? NO THANKS!(擴充版)

輸入金融業人才? NO THANKS!(擴充版)

【按:本文刊於明報星期日生活A4頁,並由該報編輯定主題。內文紅色字為補充。】

我問兩位金融人,如何看金融發展局建議輸入金融業人才,補充短缺。有點詫異,no thanks 是他們的反應。

立時想,他們會否是保護自己飯碗,所以拒絕新來者。聽他們訴說行內狀况,不無道理。很快他們就說,即使加了人,大多也是服務內地客,長此下去不利香港。訪談內容離不開香港的前路。一位說要做回自己,尋回香港優勢;另一位說要減少依賴大陸客源,開拓高附加值服務,做到重質不重量。

T 是我朋友,大學畢業後做了五年Big 4 會計師,跟着跳入投資銀行,做了兩年股票分析員,現在主管一個私人投資基金。

另一位是思行(化名),是我朋友的朋友,九十年代末入行,2002 年起先後任職歐資投資銀行和基金公司工作,現為對冲基金經理。

金發局:行業缺人、缺人、缺人

金融發展局在一月底發表報告,題為《發展香港金融服務業人力資源》。報告認同香港要加強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其中一個要點是培育本地人才。業界反映各種界別及工種也出現人才短缺,尤其是前台部門。

雖然報告建議著重培訓本地畢業生和從業員,以及增加業界資訊等。報告根據調查和分析,私人銀行、零售及企業銀行、財務顧問∕財富管理、保險則是整個工種也顯著短缺,以私人銀行的前台(交易員、銷售員)和中台部門(分析員、風險管理、法規部門),和保險的前台部門最嚴重。

業界指出,內地私人銀行加入市場,加上現有中小型私人銀行也因內地客戶增加而有所增長,界別會大幅擴充業務。惟初級人員短缺,難以聘請適合僱員服務客戶。

保險方面,愈來愈多內地人來港購買保險,而內地保險公司也來港開設辦事處,界別需要大量熟悉各類保險產品及規管制度的前台從業員。

Snap 2015-02-08 at 23.28.10
金融發展局的報告指出,業內不同界別及工種的人才短缺,尤其私人銀行及保險。

擴張之說, 言過其實?

訪問時,我請兩位評論報告人才短缺的估算及分析。T 認為缺人範圍有限,因為並非所有業務都會留在香港。私人銀行和保險業會擴張, 「呢兩個香港仲有優勢」。「Private banking 應該會好啲,始終啲law 比較健全。Insurance 我覺得會留喺香港。大陸潛力喺保險,(因為)滲透率低。可能base in 香港但cater 大陸。」

有保險業朋友向我補充,與其說行業流失率高,不如說一直在洗牌,汰弱留強。

其他呢? T 說日後業務會北上: 「Investment banking 我覺得會搬返上大陸……asset management,當上面有tax concession,front office會擺咗上面,back office 有細size 會留喺香港。」

思行的反應比T 更大。他由本行說起: 「我唔覺得資產管理缺,唔係缺人才,係缺客,缺運作空間。私人銀行亦都係一樣。零售銀行缺人?依家係缺分行,因為租貴。啲人入去唔係買嘢係用佢服務,蝕錢嘛。財務顧問?依家一日你收到幾多cold call 係做財務顧問(例如投資基金)呀。證券經紀缺?依家同八十年代九十年代比, 人工差幾多。(另外,不少人也會自行上網買賣,不用經紀幫忙。)保險業缺?……保險依家面對流失率高嘅問題。依家一定要跑大陸。依家星期六日經過保險公司總行,都開,點解?因為國內人帶團買保險。咁我哋係咪仲要多啲呢啲?做dealing 嘅人大把,只不過人工同五年前十年前比,係冇變或者低咗,因為compliance 複雜咗。」

當人力資源的朋友C說,不少銀行及財務機構就是喜歡用「唔夠前台人員」去掩飾生意已經飽和。

外資銀行控制成本

當外行人如我,仍然感受到金鐘中環銅鑼灣商業區今天車水馬龍,中環寫字樓租用成本呎租過150 元,T 和思行也說,金融海嘯後其實過了「最好的時代」,一些重要原因,是法規事務(即上段提及的compliance)嚴謹了許多,而且公司不斷控制成本。

思行認同金融海嘯前「太冇王管」,現在只是「返去現實一啲」。但證監會及其他監管機構在雷曼事件後,擔心出現投訴和問題。這會要求金融機構的盡職審查程序更多,公司上市如是,售賣金融產品如是,成本自然會增加,某程度上令銀行前台更難做生意

此外,外資銀行不時結束虧蝕的業務,上月渣打削減證券市場業務,裁走100 人便是一例。T 在任職歐資投行期間,就見證過公司交易員,衍生工具和股票銷售部門消失, 「交唔到數就成team炒,總公司壓落嚟,冇choice 就要交人」。行內用「axe」來形容整個部門被裁走,多傳神。當然,員工的entertainment budget 也被斬掉,下班娛樂不能開公數了。

另一種方法是外判工作,包括不賺錢的分析及後勤職位,盡力減少人數及薪資成本。也因為這個大趨勢,兩位受訪者也質疑,既然職位也外判,而且外判至境外地方,為何金發局報告提出後台人員短缺呢?T 補充了一個原因: 「中資公司嘅人工較歐資低,但較願意請人。」

說到底,最缺人的是法規部,風險管理,會計部,審計部,資訊技術部這些中後台人員。這是因為世界銀行法不斷變遷,大家更注重風險,對會計令這方面需要更多人手。

要的是帶錢帶人脈的人

另外一個近年冒起的轉變,是金融圈多了一群官二代和富二代,他們創立私募基金或加入投資銀行私人銀行。兩位受訪者也表示這是業界接觸內地客人及做生意的方法,始終行業靠人脈,內地來的從業員可以介紹其親友的個人存款和企業資金到任職的公司。

金發局主席史美倫在記者會重申,香港需要本地人才,但同時「需要外來專才帶來香港的就業機會,令我們的金融市場更廣更闊更深」。

做好監管, 就是香港優勢

「中字頭」企業來港集資上市,可以回到九十年代的紅籌股及之後的國企H 股,後來就多了民企。民企積極來港上市集資,但本身表現參差,有保薦人為求賺取巨額服務費,審查鬆懈。一些出現財務和審計問題,例如做假帳,甚至有核數師因為質疑而跳船辭職。中國森林上市一年便被揭發懷疑帳目有問題,由2011 年停牌至今,2013的財務報告至今仍未公布。洪良國際在2010 年初新上市,不足三個月內被踢爆招股書失實。股價隨即插水,投資者血本無歸。

思行說,證監會的監管一向嚴謹,迷債事件是證監會的漏洞,後來為了減少出錯和投訴,監管愈來愈嚴謹。網上找一下,例如在洪良事件,上市保薦人遭釘牌三年。去年又處罰為中國生命上市的保薦公司停牌一年。這類處分以往少見。(話雖如此,證監會並非所向披靡,例如去年中撤回建議保薦人須就招股書失實陳述負上民事與刑事責任。有指保薦人業界強烈反對建議。)

恪守監管制度是金融業,以至香港的基石。這是香港優勢。法規事務是不能離開香港做的,而且是香港人最熟悉,即使增加公司和服務開支也要秉持。T 認為,香港會計法制好,起碼有會計師監督。這是過去數十年累積成果,內地仍未追上。佔領行動或會加快上海和前海發展,早日取代香港。那邊廂,如果中國真的推行法制改革,加強規管公司管治,香港的優勢會削弱,但這不會是近幾年的事。

思行比T 肯定: 「你話如果做analyst,國內人有潛質,但其他我見唔到,因為你叫一個國內人士嚟香港講compliance,你睇民企質素就知喇。」在海外尋找專才也可,但薪酬和津貼高得很。朋友C也指出,國際知名的內地銀行,香港法規部的空缺就算以高薪長年招募,還是沒人無津。

除了守,還要攻。思行直言要「盡量嘗試唔好再咁依賴大陸」,更要發展增值業務,重質不重量,例如服務以表現收費,減少以交易消費。

----------------------------------

不知道這兩位受訪朋友能否代表大部分金融業從業員的心聲,或者準確描述金融業現况。如是,那麼金發局的人力資源報告真的需要重作。金發局應該花更多精力尋求更完善的披露及監管制度,保障投資者的資金和權益,讓每位在香港的從業員也遵從規矩。當其他地方未能做到,這是香港優勢;當其他地方也做到了,得益的是所有投資者,不分地域。

【按:主題圖片來源見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