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才是「血汗工廠」的真正受益者】
文/David L. Wilson
破土編譯
近日(按:2013年9月),香港利豐集團的加拿大籍總裁樂裕民(Bruce Rockowitz)接受紐約時報采訪時表示,第三世界代工制衣廠勞動條件這麽惡劣,消費者才是最終的罪魁禍首。利豐集團的主要搭檔是Macy’s and Kohl’s 這樣的零售商,而這些零售商則主要依靠使用廉價勞動力的供應商。在樂裕民看來,如果改善工人的勞動條件,制成的衣服就會漲價:「迄今為止,消費者還是不能接受更高的價位。」
把血汗工廠的責任歸咎到歐美消費者身上,樂裕民不是第一個,也不會是最後一個。這種論調素來甚囂塵上。今年四月在孟加拉國,因Rana廣場坍塌,造成1129名血汗工廠工人死亡。英國的一位律師Victoria Butler-Cole得知此事,便發起為死難者籌款的活動。這一活動呼籲消費者為死難者交付一定的志願「T恤稅」。她說:「錯不只是在那些生產便宜衣服的公司。」
但人們鮮少質疑這一論調背後的事實根據何在。通過使用廉價的第三世界勞工,我們到底省了多少錢呢?
【來來來,算算「T恤稅」】
答案是:幾分幾角而已!世界銀行的資深經濟學家Zahid Hussain說,雖然在不同衣服的零售價會因為「產品和產地不同」而有不同,但「以往的研究已經說得很清楚了,第三世界勞工的勞動報酬只占成衣產品價格的1%到3%。所以,大幅提高勞工的報酬,不會相應地大幅提高商品的零售價。」監察血汗工廠的民間組織「工人權利聯盟」也在2005年的時候總結過類似結論。
大幅提升工人工資,改善孟加拉國制衣廠的勞動條件,撐死也就只給每件標價10美元的T恤漲價40到50美分。而這裡面暗含的假定是——正如樂裕民所說的那樣——制造商和零售商會讓消費者承擔這部分花費。
在亞當·斯密的年代,這個假定似乎是不證自明、不言而喻的。那時是18世紀,很多小型資本家會相互競爭;他們絞盡腦汁在生產中實現節餘,要麽是通過壓低工人的工資,要麽是通過采用新科技,這樣他們就能壓低產品價格,從而擊敗競爭對手。但正如左翼經濟學家Paul Baran和Paul Sweezy五十年前在《壟斷資本》(Monopoly Capital)一書中寫的那樣,今時的競價方式早已不同往日。二十世紀初,最成功的企業已經不斷吞並其他企業,所以在廝殺中脫穎而出的巨型公司,壓根用不著參與漫長的價格戰。相反,他們開始穩定地壟斷價格,同時通過其他手段來提高銷量,花大力氣來做市場營銷。
企業常常會恢復降價行為,來擠垮競爭對手;他們也經常會乘科技進步的東風,來壓低產品價格,從而增加銷量——看看1980年代至今的電腦市場競爭就知道。但廉價的勞動力和廉價的產品沒有必然聯系。商品的價格是一系列復雜的因素在復雜的條件下運動的結果,但勞動力價格常常只是其中很次要的一個部分。
這種情況在某些產業中——比如制衣——尤其明顯。瞬息萬變的時尚潮流和高大上的品牌標簽給定價帶來了不成比例的影響:一雙標價120美元的nike跑鞋,和折扣店裡一雙30美元的鞋子在價格上的差別,不是由於耐克的印尼供應商工人工資太高造成的。
【利潤還是工人?】
想感受一下勞動力費用的相對比重,我們只要對比一下廣告的費用就知道了。想搞清楚廣告費用的具體細節殊非易事,但2007年,《廣告時代》雜誌的工作人員還真是努力了一把。他們估計,在制衣產業的總銷售額裡,廣告的花費占了其中的5.1%,而衣服零售店的花費則只占4.5%。換句話說,給衣服打廣告的花費,可是縫紉衣服勞動花費的五倍。
市場營銷的其他形式,諸如電話營銷、電郵營銷,以及形形色色的垃圾郵件,在整個生產鏈中花費要更多。2009年,《每月評論》的作者們就計算過,在市場營銷的全部費用中,廣告至少能占30%。
假設我們現在要把市場營銷調整到只給消費者提供最低限度的有效信息——比如產品存量和價格等等。這樣省下來的一大筆錢,絕對足夠給流水線普工們加一倍工資,給他們提供更安全的勞動條件,而且消費者也不需承擔額外的花銷。
如果我們在這個問題上有話語權,那我們肯定不會選擇讓孟加拉國的工人這樣悲慘地死去,也不會選擇生活在一個充斥廣告、垃圾郵件和明星代言的消費社會。畢竟,那些工人,尤其是那些縫紉我們身上每件衣物的工人,大多是年輕的打工妹。而廣告的主要目的,無非是想讓我們從這家公司多買點,從那家公司少買點。或者說,是創造一種消費欲望,讓人們買買買,不管我們是否真的需要這些東西。
但血汗工廠體制不是消費者想要的,肯定也不是工人想要的。血汗工廠的目的,就是讓制造商和零售商不斷地盈利,讓巨富們更富。
而利豐集團的總裁樂裕民先生,這邊廂在指責血汗工廠的消費者,那邊廂卻在為跨國企業尋找血汗工廠的生意上賺得盆滿缽滿。利豐集團在2012年的收入達200億美元,老總馮國經和馮國綸的人均身家則達30億美元。《商業周刊》估計,樂裕民去年的個人工資為695.5萬美元,而他的凈資產起碼值3300萬美元。2011年10月,樂裕民和香港知名流行歌手李玟結婚。據報道,婚禮花費了2100萬美元。
本文首發於《每月評論雜誌》。2007年7月,本文作者David L. Wilson 和Jane Guskin合寫的《移民的政治:問題與答案》(The Politics of Immigration: Questions and Answers)一書由每月評論出版社出版。David L. Wilson同時也是《美洲即時新聞周刊》(Weekly News Update on the Americas)的編輯之一,這個周刊主要做拉美和加勒比海地區新聞的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