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糊口,我們還要妥協幾多?為了生存,我們還要放棄多少?
近日身邊朋友很多都辭職了,漫漫長路的職場人生,大家才走了這麼一小段,就已經這麼累、這麼頹。朋友當中畢業前很多都說想從事文字工作,最後只得友人甲堅持到最後,在報社做小編。雖然工作很辛苦,但她很喜歡就甚麼都沒計較。看著她閃閃發光的自信和滿足,大家都替她高興。最近她說她已經沒有再做報社了。工時長工資少,對背負著十萬元大學學費貸款的她來說,壓力很大,她不得不找一份相對穩定的工作。理想,畢竟不能當飯吃。又,一個朋友在未找到新工作之前「裸辭」。她的銀行工,令她家人好光榮。政府工和銀行工,上一代人眼中是「鐵飯碗」,也是薪高糧準的保證。每次見到爸爸媽媽介紹女兒在某銀行工作,臉上總露出欣慰的光彩。很久已經她已經說過,此工不能長做。最近,她說公司的營業目標月月提升之後,已經到了「mission impossible」的地步,不得不逃。
剛剛過去的五一,我第一次以打工仔的身分,「享受」歌頌勞動的假期。本來有想過去遊行,爭取提高最低工資,訂立最長工時。最後還是因為懶惰沒有去。在家裡窩居的同時,還得做一點公司事務。一天的假期,又過了。投入扭曲人性的職場,初生之犢的眼睛,往往能透析出大部分人已經麻痺的感覺。我們不明白,為甚麼我們不能準時下班?為甚麼公司只會節流而不去開源?為甚麼今年賺了二百萬,下年不能接受同樣的盈利?為甚麼飯盒一天比一天貴,我們的薪水沒有一天比一天高?經過多年爭取,我們終於訂立了最低工資,今日,我們想要最長工時。然而,我覺得工時的事,沒有工資那麼簡單。工時限制了,但工作量不減。最終累壞了的,還是一般勞工呀。
亞洲文化往往是「重量不重質」:孩子讀書,總是多功課比少功課好,孩子整天忙忙碌碌的,叫做用功勤力;大人工作,總會覺得多勞是多得多能,晚下班是「最佳員工」的代表。看來我們還不懂放開,還不會捨得。我們總是想省一分兩毫的錢買車買房,想要改善生活,積蓄留給孩子。歐洲人對人生的理解比較開脫,人不過是世界的一個過客,沒帶甚麼來,不帶甚麼走。生活就是剛剛好就夠,日常起居不用太奢華。最簡單的東西,跟最珍視的人共享,便成為美麗的事情。換個角度想想,人家歐洲為甚麼都能四點半就下班?因為他們知道,人不是機械,不能七天二十四小時工作。因為他們覺得人情比錢幣重要。有社交,有家庭,有閒暇,有酒有餚,才活得像個人。說到底,這是一種價值和心態的抉擇和取捨。
話說回來,香港還是有很多勞資之間的異質關係。價值心態,也非一朝一夕能改。然而,我感到社會在轉變。我們這一代,不再逆來順受社會奉承的邏輯。即使我們還沒有方法去改變,但我們一直保持距離地投入、保持清醒地不同意。時刻反問自己,才能讓更多的人活在幸福的氛圍裡。我不過是茫茫部落格的其中一人,洋洋千字的一篇在海量的網絡文章裡,一切也都微不足道。我希望有一個人有這樣的想法,能感動一個就一個人。一個人傳給兩個人,就是三個人。Negri和Hardt告訴我們,即使我們個別的力量都很少,但集合起來就可以鑄成驚人的影響力。因為,我們可以做一個永不放棄、不願妥協的諸眾(Multitude)!
本文於同步發表到個人部落格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