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Manson Wong
香港公立醫院服務於六月十八日起調整多項服務收費,當中最受人關注的是急症室收費由現時100港元加價至180港元,增幅達八成,各界(包括服務供應者及使用者)對此均有不同看法。有見及此,我們收集了部分資深急症室醫護人員及在職基層人士的意見,冀望能為本港醫療系統的發展和改革帶來新的契機。
在實施新收費的前夕,我們就此議題訪問了一些在職基層市民。他們反對加價的立場鮮明,同時質疑此舉能否有效減輕急症室負荷及縮短輪候時間,並對有政府及坊間的「濫用急症室」論述反感,因為他們普遍只會在遇上緊急情況(例如深夜發燒)才會使用急症室服務,並表示如有其他選擇,寧願支付較昂貴的費用到私家診所求診。惟區內缺乏公立或私家診所提供夜診服務,大大加長了急症室輪候時間,有受訪者甚至笑言在急症室「冇病等到有病,唔死等到死」。
亦有受訪者曾因家中長者深夜突然呼吸困難經救護車送往急症室,但需分流等候五小時,在擔心長者安危下唯有再轉往私家醫院求診,該次診金連藥費共支付$1500,佔了該月家庭入息10%。畢竟對因工時長而難以使用日間門診服務的基層人士而言,急症室加價及過長的輪候時間無疑變相增加他們的醫療開支及時間成本。雖然他們一般都符合申請公立醫院及診所費用減免,但資訊不足及審批過程繁複均減低了他們的申請意欲。
另外,我們亦接觸了各大急症室輪候重災區的資深前線醫護人員,受訪醫護人員普遍對急症室收費調整的效用不抱期望,認為加價以維持服務的基本開支雖屬合理之舉,但無助改善輪候情況,因加價後的收費仍然遠低於私家服務,加上急症室的服務較一般診所全面,加幅未能有效阻嚇及改善濫用情況。現時普通科門診難以預約及太少夜診,是其中一個驅使市民轉用急症室的原因。此外,有醫生留意到近年有私營診所醫生會建議沒有醫療保險或病情複雜的病人往急症室求診,加重急症室負擔。他們認為改善基層醫療系統及推動家庭醫學的理念,以疏導非緊急及半緊急的病人至社區診所,才能長遠解決急症室超負荷的問題。
在職基層人士及前線醫護人員雖然在價格調整方面各有看法,但雙方一致認同未來須投放更多資源發展一套完善的基層醫療系統,短期內相關政府部門應整理及加強宣傳區內提供夜診和公眾假期服務的普通科門診或私家診所名冊,讓基層市民知悉並作出合適的基層醫療選擇;長遠需檢討及按地區需要增加門診數量及名額、加強夜間及公眾假期門診服務供長時間工作的在職人士求診等,以改善供不應求的情況。
早前公佈的「醫療人力規劃和專業發展策略檢討報告」推算,2030年本港在各個醫療專業都面對龐大人手短缺,政府仍然只專注醫院為本的醫療服務,如何追得上市民的健康需要?政府必須在推廣市民大眾的健康上有遠景,逼切改革和優先處理基層醫療服務,以促進全民健康生活的目標加強預防疾病,才是紓緩急症室服務壓力的治本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