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謝蘊然、吳智健
炎炎夏日,你有否去泳池或泳灘暢泳?救生員若在旺季發動罷工,使泳池和泳灘被逼關閉,或會惹來泳客的不滿。但當了八年救生員、有份參與八月初罷工的李姵賢(姵姵)坦言無懼泳客們的不體諒,「因為當救生員獲更合理的待遇,我們就能更專業,確保泳客的安全。」
做了季節性救生員八年的姵姵,曾為了有穩定收入而加入警隊,最後因性格與工作不合辭職,做回「老本行」,她說「可以拯救性命令我感到很大成功和使命感。」季節性救生員每年只需四至十月期間上班,冬季要另覓兼職。姵姵的工資由初入行約一萬元,到八年後僅約一萬三千,她直言,如果只靠這幾個月薪金,根本無法糊口。
有市民認為香港的救生員工作簡單、無所事事,姵姵不同意,她詳細列出要分別成為泳池和泳灘救生員,共需自費考取七個與拯溺、急救和海洋知識等的專業資格。她不明白,為甚麼手持一張身份證和學歷證明,就可去申請加入各紀律部隊和救護員,但擁有七項專業資格的救生員,在招聘告示上只屬一名「泳池技工」。
自從康文署於2004年大量削減救生員數量,各泳池泳灘人手嚴重緊拙。有專家指出,當一個人維持高度集中二十五分鐘就需要休息。因此,康文署訂出指引,救生員每在更台當值半小時,就需下台於泳池巡邏以舒緩腦部和眼睛,行內稱之為「一上一落」。「現在我們是『三上一落』﹗」姵姵激動道。她形容經過長時間高度集中工作,不但令她感到很大壓力,稍有不慎,注意不到水上情況,最後有危險的還是泳客。
姵姵又憶述,曾駐守的泳灘試過同時有三名遇溺者,根據國際標準動員救生員去拯救後,已沒有空餘的人手巡邏和守更台。她更直斥有時為了不用封池,上司要求他們即使生病也要照樣上班,「難道泳客將性命交給一隻『病貓』是安全嗎?」
救生員的英文是「life guard」,可直接譯成「生命的守護者」,為何一眾守護生命的人會淪為「技工」?說不需要救生員的人又可曾發現,當你放心去暢泳時,其實已把你的性命交託了給他們?為了有穩定收入,姵姵在八月中離開了她救生員的崗位,轉職獸醫助護。
筆者最後問道:「如果康文署願意改善救生員的待遇,會重返這個崗位嗎?」姵姵語氣變得堅定:「會﹗一定會﹗」
(請廣傳,pls share o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