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對雷鼎鳴「最低工資的社會代價」的疑問

對雷鼎鳴「最低工資的社會代價」的疑問

如果有一個人,在報紙上寫專欄,而且名字旁有一個教授頭銜,我們會期望他的文章論証嚴謹,環環相扣,証據充足,或最少,所寫所說的都有多少根據或研究支持,這在學術界只是基本要求。但當我看到九月十六日雷鼎鳴教授在信報寫的” 最低工資的社會代價”時,心中卻冒起了一個疑問:這文章真的是出自一個學者手筆嗎?這篇文章可說太冗長而有不少不太相干的段落,但這並不是甚麼大問題,問題是文中一些論點看起來像是猜出來的多於基於事實算出來的,我很希望雷生能解答我這個外行人的疑惑。

首先,雷生說"今天就算是區區四千元的月薪,以購買力計算,已等於我童年時代家中不可期望的高收入",但事實上,以一個四人家庭來算,現在的公屋的平均租金約$2000元,而平均要輪候1點8年才能上樓,期間只能住租金最少$3-4000的私人樓宇,而且當年工作機會處處,跨區工作的需要很少,但到了現在,低收入人士有相當一部分要跨區工作,上班和下班都要花一小時或以上,以及要付約$600的車費。即使該家庭很幸運地能住在公屋,光是租金和車費就花了這區區四千元的超過一半了。

第二,有關卡德(David Card)與克魯格(Alan Krueger)的研究和爭議,遠遠不如雷教授所說的”卡克的結論只是建基於他們用錯了數據及方法” ,而是反對該研究的紐麥克(David Neumark)及華沙爾(William Wascher)對自己的研究進行了三次修訂後才得出最低工資影響就業的結論,而且樣本數量也不及前者的多,還有美國經濟政策研究所(Economic Policy Institute)指出紐與克兩人的獨立研究顯示的輕微負面就業影響,不論在統計學還是經濟學上都沒有多大意義的。詳情可以參考明報 2006-11-16論壇版譚駿賢所寫的”最低工資影響就業的虛實”一文。

第三,雷先生讚賞紐麥克與華沙爾為最低工資研究的權威、得過克拉克獎的梅菲(Kevin Murphy)為天才,但又未有詳細說明三人如何權威、如何天才,不免有點抬轎的味道,這並不是大問題,問題反而是雷生說紐麥克與華沙爾的巨著相當全面和持平,又說到他們竟能將四十五個國家的有關最低工資研究篩選為十九個,並說其他未被選上的研究為千奇百怪,我個人感到十分奇怪,該兩位學者究竟是基於甚麼標準來將這些研究篩選?在科學界內,從來就很少科學家會很權威地說” 這種和那種研究 / 數據收集不行,只有以我的標準來做的才行” 。在科學界,通常都會先經過最少幾個不同的學者考証和測試,再經過公開討論,形成相當一部分學者間的共識下,才會形成” 這種研究方法為不行 / 不適用” 的學界共識。難道這兩位學者真的有甚麼驚天動地的標準,能讓雷生說他們是權威、他們的標準真的在學界中那麼普及?不然憑甚麼能將學界中三份一的研究貶抑為千奇百怪、”最低工資會導致弱勢社群失業的結論,得到近年實證研究壓倒性的支持” ?

第四,雷生舉了一個假想情景,說在$6000元的最低工資下,弱勢社群有一百人,一半的工資在最低工資以上,一半在最低工資之下,而工資在最低工資之下的五十人中,竟有四十人失業,然後雷生就據此算出香港會有廿萬人失業、會有3%GDP損失,但首先我想問,為甚麼會是50分之40的人失業?這數據 / 推算何來?一篇有說服力的文章,理應有充足的証據支持其中的聲稱,我想,雷生應該也有充足的証據支持這聲稱吧?能不能公開出來?雷生經常說最低工資會影響弱勢社群就業,但其實雷生所指的弱勢社群是誰?是傷健人士?是老年人?是單親家長?是青年人?是婦女?是50-60歲的中年人?或是指低收入家庭?何以一時月入$6000-$8000的人會被列為弱勢社群,一時又說低技術工人,一時又說是青年 / 老年?為甚麼在雷生的文章中,所謂的弱勢社群的定義會如此搖擺不定?

弱勢社群的確是一群背景各有不同、相當混雜的群體,因此我個人偏好使用低收入人士來代替,而低收入人士的比較常用定義則為月入$7000。如果以雷生的$6000最低工資來算,香港月入$6000或以下的人佔全港工作人口的21.38%,而月入$6000-$7999的佔13.70%,假設$6000-6999月入的人為6.85%。如果說最低工資會令80%$6000或以下的人失業,工作會從本來的28.23%的工作人口轉移到餘下的(21.38% X 20% + 6.85%)=11.13%,也就是說,以雷生的推算,這餘下來的人不就得一個人做本來三個人的工作?無論老闆們如何不剝削、” 善良地安排工作” ,這個推算的數字真的接近現實嗎?而且,以香港的保安員為例,根據一份工會的問卷調查,保安員的平均工作時間約為十二小時,他們能如何” 一個人做三個人的工作” ?

第五,雷先生說到顧主會”集中僱用工資本來較高工作能力強的人。生產力低的員工會首先被開刀,成為受害人,但較高技術的卻是得益者。” ,但問題是,月入$6000或以下的人有多少是中低技術、足以讓顧主先拿其他人開刀?事實上,月入$6000或以下的人絕大多數都是非技術工人、服務及商店銷售人員及文員,他們之所以成為低收入人士,很大程度上正是因為他們沒有其他工作技能。雷生所說的”不少工會會員技術較高,所以他們支持最低工資不足為奇。我們可以說,最低工資是把財富從最低下階層轉至中低下階層的一種劫貧濟「富」工具。” ,但我很疑惑,低技術和中低技術工人的矛盾和競爭事實上存不存在?

我希望能看到雷鼎鳴先生能用數據來解答一下我這個外行人的疑惑,如果雷生說最低工資會導致20萬人失業、香港GDP下降3%,但結果卻不是這回事,這無論對學術討論、影響政府和議員決策,以至學界的名聲都不太好。個人希望,當年政府當初宣傳會有167萬內地子女來港,但到了現在只有20-30萬人到港,這種預測和完全脫離現實、引發港人歧視內地新移民的情況不會再出現吧。

圖片來源: psychoster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