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分化/認同:香港本土力量

預算案派錢,激起千重浪,有人發起Facebook群組,開宗明義反對新移民未取得永久性居民身分時就可「撳錢」,亦有人付諸行動,組成「香港本土力量」,約10名成員當日戴上口罩,高舉「新移民 六千應無份」的橫額參加遊行。信報轉載其Facebook專頁列出的八點

1. 右翼是逼出來 好似福利主義令人濫用綜援
2. 本土主義 = 對香港的保護 = 不願俾錢新移民
3. 連自己人都幫唔掂, 又點理外人?
4. 新移民為何不爭取選舉權利?
5. 新移民根不在香港 不願/没有理由為港爭取公義
6. 本土保育/派錢並非左派
7. 97年没有與香港人共渡時難
8. 香港政治光譜中缺乏反共民主右派

且看其行動綱領:「為香港人發聲,捍衛本土文化,保障香港權益,抵禦強權的文化清洗。」,或令人以為跟過去「本土行動」的保育天星皇后有類同之處。「本土行動」欲保存香港的的歷史建築,重新提出香港人自己書寫的歷史,然「香港本土力量」後兩句,卻又標明對中港融合的憂慮。

明報指曾嘗試接觸該團體,未知是否記者無心或有意,稱無法電郵聯絡,但該團體只有Facebook專頁、論壇及MSN群組,查無任何聯絡電郵,耐人尋味。我沒有Facebook帳戶,但因群組公開,見參與者有認識的網友,即冒昧參與其討論,開宗明義為採訪,倒不見得尋人不獲。

網上討論

必先強調,核心參與者,即當日有遊行的人士,原來並非開設「新移民冇得拎六千蚊,這是永久居民獨有的福利,要有十萬個like俾班新移民睇」(被投訴及刪除前近八萬五千人)及「新移民冇得拎六千蚊,這是永久居民獨有的福利,要有十萬個like俾班新移民睇Home」群組者,亦對其論述不表完全認同。

參與者近日討論,除檢討遊行當日行動及媒體報導外,亦在組織自己的論述。我認為,當日的標語「新移民 六千應無份」或為爭取媒體報導的手段,多於被指稱的「歧視」。有參與遊行及比較積極發言的核心參與者稱,其考量是未於香港住滿七年的非永久性居民不應取得六千元,或建議如澳門取得較少的數額。至於Facebook專頁的八點,原撰文者突無法聯絡,有核心參與者見到該些論調被上報,卻又無法辯論,大感中伏。

對於派錢,部分核心參與者實頗為反感,認同如生哥羅永生言,「…不是福利改革而是惡毒的官方民粹主義招數…」。他們跟泛民主派,或不少年青人所要求的都一樣是福利改革 - 考慮更長遠的住屋、教育、醫療、退休政策,並更進一步要求審視現有的人口政策。他們都了解到現時單程證的問題,實際主導權在內地省市的公安部門,香港作為次主權地區只能被動接受,亦理解新移民的確緩解了本地出生率下降帶來的連鎖影響。

他們所不滿的或跟近年官方對濫用綜援之負面宣傳沒兩樣:福利政策或被濫用,部分新移民來港即為取走福利,不願工作…等。但我認為跟1999年居留權事件不同的,是中國近年的強大而不民主,不但令西方感不安,連香港年輕人也深感壓力。

是否邊界想像?

香港人心中是否有條深圳河?不得而知,然「香港/大陸」的對立想像,則把深圳河空想具現化。

不少論者表面看到的,是年輕人對內地新移民,或遊客的惡劣缺德行為深感憤怒,針對其中的搶走本地資源,由奶粉到教育到福利,卻不願改變自己,融入香港社會。實在更深層次的,我看是年輕人除語言或行徑以外,更關注是思想 - 不是思想罪行,而是支持民建聯、社團及同鄉會一類建制組織,令其組織壯大,使香港民主毫無寸進。

此或是一種變相的恐共症,然而「溝淡論」何以仍有市場,令部分人心中有一條深圳河,決意要把以北的人排除於外?我想政府需負不少責任。

1999年莊豐源案後的167萬人論,政府利用輿論不斷強化將會有內地移民大舉移居,為福利及社會制度帶來重大負擔,藉分化本地居民及新移民,決絕地向人大要求解釋基本法。結果十二年光境,內地經濟起飛,一心一意想家庭團聚的來不了,部分人見到同胞來港後生活不比內地老家,繼續留在內地。沒有了167萬人,部分香港人卻從此針對新移民。

香港並無制度篩選移民,只能被動接收。港府突顯新移民會蠶食社會福利,加上連年經濟不景,政府緊縮開支而收緊福利,本地人,特別是中間階層,得到的支援及福利不多,早已一肚怨氣;低下階層難以為生,卻面對因收入更低,能擠進政府福利網的新移民,相互指摘。

還有一種想像深圳河的北面的「港漂」們,在學時被指自己組成小圈子,不理世事自成一國,或只攀附香港人最為恐懼的中共,在世時則更為隱世。面對派錢的民粹主義招數,卻是自己發聲代表也沒有。香港人近年積極爭取自己權益,見到明明利益有損而從不發聲的人,或會生出想法:這班人到底融入香港了沒?他們的組織能力及關係網其實好的出奇,咋麼從來沒出現在任何跟自身相關政策的討論中,或公眾的視野?其中一種對內地移民的恐懼,正來自他們好像沒有代表,或代表跟不少香港人相左的價值觀,即所謂的,投共。

或如,去年撐政改遊行各同鄉會及社團及特別刺眼的家庭團聚互助會,一如馮檢基談過深水步被溝淡論,很難想像何以建制派細密到,連有何親戚申請來港也知道。或是,標榜或宣稱加入/支持其組織即可以公安廳打通人事關係,加快申請來港。由地區組織建立倫理關係,到利用關係去建立關係網,會否又是將一些香港人所懼的貪污/無規矩/關係以此方式「引入」香港呢?

本土的想像

此刻,「香港本土力量」對於本土的想像,仍相對流於所謂保持香港人生活習慣及特色的階段,同時亦將自己置於「香港廉潔守禮/大陸貪污沒矩」的對立之中。然其中的保護主義考量,如收緊移民政策,執行入息審查、簽生活保證、優先保障本土福利,或一如歐美的保守主義,未必沒有市場。重點是,他們認為香港社會資源有限,現存的資源再分配有所不公,亦未能完全幫到低下以至中產階層。

特別是民族國家框架下,社會的福利政策對於「本地」和「外地」總有區別對待,以作為建構民族/國家的認同。主權國家是公民/非公民,香港作為奇異的次主權地區,存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國自由地區兩個「中國國籍」,亦有不少持有英美加國籍的香港永久性居民,更別提連澳門加香港永久性居民了。

公民身分與內部政策掛勾,近年都是歐洲的熱話。歐洲一體化後,前殖民地的居民擁有前宗主國及歐盟的公民身分,在各國卻有不同程度的差異對待,如香港人最為熟悉的BN(O)有英國投票權沒有居留權。香港政府或可稱歐洲也無法理順,大可置諸不理,但沒有對香港身分/認同的建構,只不斷提倡中國人的身分,同時又不解決新移民在香港的角色,沒有解殖而製作更多問題,難免自找煩惱。

但更重要的,是今次派錢事件,能否推動社會更好反思及認識公民社會、政治操作,甚至香港人的族群身分/認同。香港還未去到台灣的本土/外省階段,惟倘若政府無心理順,怕且總會繼續升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