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六七、傳統左派和工人——近代香港抗爭系列工作坊

67Poster

左翼21主辦的由1967到21世紀:近代香港抗爭系列工作坊一連五個星期舉行,在剛過去的星期六一節,題為六七、傳統左派和工人。

一九六七年新蒲崗的棉花廠發生勞資糾紛。工人不滿廠方的新規定,和廠方談判, 廠方更開除五百名工友,群眾支持工友。爆發了長達八個月的六七暴動或稱六七事件,由初期的工人運動變為「反英抗暴」運動。事件影響深遠,令港英政府重新制定治港政策。所以今次《1967到21世紀:近代香港抗爭系列工作坊》特意請了周奕、鍾淇峰及蘇偉權一起探討事件的起因、過程和影響。特別要介紹周奕,他是《香港左派鬥爭史》及《香港工運史》兩書的作者,鍾及蘇兩人則是當時的普通市民。

六七前因矛盾的積聚和爆發

六七事件,有人說是內地挑撥離間,但如沒有內困,事件不能由四月開始至同年十二月中才完結。

周奕說,當時社會貧富差距極大,生活環境窄小,朝行晚柝,很多大家庭住在小小的木屋區,沒有完善的法例保障,當時勞工法例只有三條,工人被資方剝削:

  1. 保障女工和童工,限制一星期內的工時,不可加班超過晚上九點。
  2. 要賠償工傷。
  3. 保障週,老闆如開除工人,就要賠償工資,如日薪工人需賠一天工資,月薪工人要賠六天工資。

當年建造業一日工資五元,本來一日工作九小時,但經常需「自願」加班至十二小時,加班的時數只得一半的工資。全年無休,一年工作三百六十二天,假期就只有農曆新年的初一至初三。初級的銀行職員待遇較好,月薪有百多元,有銀行假。六零年前的製造業工人,在工廠附近居住,步行上班,中午回家吃飯。六零年代後,政府發展新工業區,工廠為節省成本便搬到新的工業區,如觀塘、黃大仙,人工增加了,開支如交通費、午餐也增加了,但總括來說,生活也是比六零年前好。

政策不公民怨加深

早期政府規定香港巴士公司,一定要買英國巴士或二手英國巴士。又因為香港紡織業興起打擊英國本士紡織業,竟簽訂協議限制香港紡織出口向英國。在公務員體制內,第一交椅必定是英國人,第二交椅才是香港人,警隊腐敗,民怨加深,消防隊先收錢,後救火,如旺角的中橋國貨發生火災,最初只用小水喉救火,需先給五千元,才可加大水壓救火。

所以當六七年新蒲崗的棉花廠發生勞資糾紛,工廠開除五百人,但只獲一日工資的賠償,引發和廠方衝突,群眾和青年支持工人,警方動粗打死一名十三歲的助理髮型師,相信是被當年的防暴鎗近距離打中頭部,以致死亡。五月二十二日更多各行各界參與運動,如教師、白領,也遭到拘捕。

六七事件後期主要指揮是新華社,至於在各區的各界批鬥會,有些人覺得批鬥會很神秘,但其實只需兩三人即可成立。六七事件也今到香港市民意識到港英政府不是高高在上, 一九七二年公立醫院的護士站出來,爭取同工同酬,相信也是因為六七事件的「遺產」,令政府重視民間聲音,改善過去的執政方法。

周奕亦提到有些人用捍衛言論自由的理由記念林彬是錯的,他們根本不知道林彬做過什麼,說過什麼。

鍾淇峰——前工聯會工友

鍾淇峰主要說的是他父親的故事。

他父親是東江縱隊隊員,曾參與抗日戰爭,共產黨黨員、馬克思主義者兼小地主,在六零年代初的反右運動中,被關進牛棚,一九六幾年借探親為名偷渡來港。在香港做判頭,他覺得花紅是剝削工人而得,所以把花紅捐給有需要幫助的人。六七事件時加入元朗的各界批鬥會,算是領導元朗批鬥會的人物,試過在石崗機場放炸彈。據鍾淇峰所見, 批鬥會的活動都只是開會和演講,遠不是外人想像中的神秘組織。

六七事件後,也和朋友組織不少工會,父親是個理想主義者,接受不了理想和現實的落差,長期飲酒,最終離世,享年六十五歲。

鍾淇峰認為,在現在看回六七事件是否一無可取?就如文革是近代的人間慘劇,表現了當時人性的醜惡,但現在是否應反思在文革事件中有什麼可取?

蘇偉權——街工成員、六七見證人、前工聯會成員

六七年,蘇只有十六歲,當年社會氣氛都很緊張,文革的氣氛也很強烈,蘇在赤柱看到不少因為被武鬥而死的浮屍。他認為六七已脫離了工人運動,變得政治化,只為配合大陸的文革,高舉《毛語錄》。在街頭亂放炸彈,其中在西灣河更有姊弟被炸彈炸死,死狀恐怖,現在回看是個失敗的運動。不過他認為,六七事件令殖民政府更關注基層的生活。

蘇偉權在做行船工人時,有工人在船上發生工業意外,引致死亡,令其他工友不想在船上工作,船長不容許船員離開,其中有一名工聯會成員組織工友,強行把行季搬到上岸,為工友出頭。因此,蘇偉權覺得入工會都不錯,便經常參與工會活動,但當有一次,有同事因為服食藥物被開除,工會毫無反應,只是介紹該同事入職國貨公司便了事,蘇覺得工會不像以住般有影響力,便離開了工聯會。

附註:以上資料為筆者筆錄,如有錯誤請通知。

《由1967到21世紀:近代香港抗爭系列工作坊》詳情

據說,1967是劃時代的,它改變了香港政府的政策,也改變了香港的政治氣候和香港華人的身分認同。

1967年,支持北京的香港左派發動抗爭,挑戰殖民政府。這場鬥爭一般被稱為「六七暴動」,而傳統左派陣營則稱之為「反英抗暴」。在四十多年後的今天提起「六七」,不少人第一時間想起「菠蘿」和林彬遇害。但如果「六七」是那樣的重要,我們有必要對整個鬥爭有更全面的認識。這次的工作坊,就讓我們探討鬥爭的起因、過程和影響。

作為戰後香港最激烈的抗爭,「六七」對後來香港社會運動和左翼思潮的發展不無影響。 我們將由「六七」起重新學習香港的抗爭史,了解前人的經驗,為未來推動社會進步作好準備。

日期:十月二十三日起一連五個星期六
時間:下午三時至五時
地點:香港城市大學(九龍達之路)
查詢:62752556(阿美)

報名方法:請將姓名、電話和打算出席的節數傳送到 [email protected] 這個 E-mail 地址已經被防止灌水惡意程式保護,您需要啟用 Java Script 才能觀看 (費用全免)

網上直播頻道:此活動將於網上視頻直播http://left21.hk/

詳情如下:

10月23日:六七、傳統左派和工人 (城大LT4)
嘉賓:周奕(《香港左派鬥爭史》作者)、鍾淇峰(前工聯會工友)、蘇偉權(街工成員,六七見證人)

10月30日:有關六七的學術研究 (城大LT3)
嘉賓:張家偉(《香港六七暴動內情》作者)、葉健民(城大公共及社會行政學系副教授)、黃志坤(前自由工會幹事)

11月6日:六七後的抗爭:由火紅年代到過渡期 (城大LT4)
嘉賓:陳寶瑩(四五行動、社民連成員)、馮可立(中大社工系名譽副教授)、馬嶽(中大政政系副教授)、麥海華(城大應用社會科學系助理教授)

11月13日:九十年代的抗爭:社區、居民、學生、工人運動的異同 (城大LT4)
嘉賓:蘇耀昌(街坊工友服務處)、伍建榮 (基層發展中心)、蒙兆達 (職工盟)、葉蔭聰 (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講師)

11月20日:跨世代青年左翼對話 (城大LT3)
嘉賓:梁國雄(長毛;立法會議員)、林致良(左翼21)、周諾恆 (FM 101)、葉寶琳(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幹事)

主辦單位:左翼21、香港城市大學學生會、香港中文大學生會、香港城市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
查詢: [email protected]

我們鼓勵各參加者最少出席三節工作坊,並在工作坊結束後撰寫感想在左翼21網站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