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以清潔行業為例,思考最低工資和弱勢社群

明報:

"成員包括八成清潔公司的香港環保衛生業界大聯盟表示,隨着客戶對清潔工要求增加,與及在工資保障運動影響下,行內「低薪」情况已大有改善,甚至需要加薪留人,就算最低工資立法,對行業亦影響不大。"

這應該就是外判合約的後果:人人鬥低價,到了明明要加價的情況也不敢首先加價。

如果出了最低工資,會不會"汰弱留強"?

首先,做清潔是社會地位甚低、毫無前境的工作,中年男人和青年人除非沒工作可選,不然也不會選,結果就是主要是婦女做。

第二,婦女中誰是"弱勢社群"?以反對最低工資的人的可能理解,就是那些工作能力較弱的人士,問題就是,清潔這行業本來就是人人都能做、人人的工作能力都差不多。正如他們所說:老闆為的是利潤,不是開善堂。有甚麼人會有較弱工作能力,以及開較低的價錢?單親家長的工作能力完全不低;傷健人士應該極少。唯一餘下的就是老人。

第三,工作的低收入年長女性只有2500人。到了要選價值觀的時候了:反對最低工資的人的價值觀就是有一個人受損也不行,如果用這種價值觀來行事的話,這個社會永遠也不會改變,因為幾乎每一個公共政策也會有人受損,有人得益。而我就會用邊沁的功利主義來想:只要這政策能為社會整體帶來的利益比損害大,即使是有一部份人利益受損,這政策也應該推行。一個能幫助40萬低收入人士的政策,會造成的其中一項損害就是對這2500人的就業造成影響,以及其他加起來可能有幾萬人失業,很明顯,這對我來說是一個應該實行的政策。

第四,為甚麼他們失去一份低薪工作,不得不取綜援,就是對他們的傷害?傷害何來?大多數的最低工資反對者根本不會答這問題,只會重複說"會損害!會損害!"。我姑且代他們想一想:

a.失去了勞動,以工作彰顯自身存在價值的機會

反駁:在綜援下做義工,同樣可以彰顯自身存在價值。

b.失去了社交圈子 / 社會資本

反駁:那去老人中心不是一樣能建立社交圈子 / 社會資本?假期一起飲茶不也能維持社交圈子 / 社會資本?

c.這會令他們失去"自由選擇"工作或不工作的權利

反駁:

1.正如自由市場倡導者說,市場是個英雄地,弱肉強食天經地義,那為甚麼不能淘汰弱者?

2."自由選擇"是一個很空泛的字詞,例如:"我有自由選擇去殺人!"這行為對不對?自由選擇是一個很動聽也很多人接受的價值,但這不代表它就是無可質疑的普世價值,當它和其他價值衝突時,我們就要想一想,"自由選擇"和另一個價值,那個比較高,而且個人的自由選擇不是無限制的,還要看一看社會條件。例如長者願意用低薪來競爭工作,不代表顧主和社會人士願意,社會的成員同樣有權表達意願,不希望一些事情發生,即使這損害了另一部份的人權利。另外,舉一個簡單的例子:為甚麼馬主不能說"我有自由選擇,所以我能在中環騎馬行馬路"?

3.他們用集體的力量來要求實行最低工資,也同樣是他們的自由選擇,在很多調查中,絕大多數低收入人士也要求實行最低工資,那在尊重對方的自由選擇下,不就應該推行最低工資了嗎?

4.當你有機會問一問低收入長者,他們很可能會告訴你:我不想取綜援,被人標籤為大食懶,又沒有其他選擇,所以只好做這份工作。對他們來說,這是沒有選擇的選擇,而不是甚麼自由選擇。

d.綜援是一個很負面的標籤,會令他們失去尊嚴

這就是最大的問題,但這是政府和自由市場倡導者(同時也是最低工資反對者)所造成的。但我們應該做的不是說所以我們不應實行最低工資,而是應該嘗試消除綜援的負面標籤,因為有需要的人士選擇取綜援,也是自由選擇,也應該尊重。

政府和自由市場倡導者帶頭製造風氣,鼓動社會歧視他人的"自由選擇",然後說令他們選擇綜援會傷害他們,實在是一種口是心非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