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工基層大聯盟最近出了新一期電子報, 綜合了不同團體對WTO的看法, 包括工人, 女性和環境等角度去分析問題.
<香港工人什麼抗議世貿>一文, 很概要地簡介了WTO對基層工友的直接影響, 於這裡全文轉載, 其他文章請到聯盟網站瀏覽.
香港工人為什麼抗議世貿?
蒙兆達 陳昭偉
世貿總幹事拉米新官上任,即想表現自己的親民作風,在香港召開與民間團體對話的圓桌會議。但當被質疑世貿成立十年以來,各地貧富懸殊加劇時,他隨即表示世貿的功能是「創造財富」,而非「分配財富」。拉米在撒謊,世貿不是「神仙棒」,它沒有創造財富,反而是將財富再分配。世貿的功能,正正是將社會大眾創造的財富集中到小數大財團手上,令貧富懸殊不斷惡化。一到台下發言時,經濟學者、法律系學生、政壇新秀紛紛各抒己見,但觀眾席中有數位穿著牛記笠記的工會代表一直有舉手,卻未被主持點中。他們聽了拉米的言論,心中怒氣難消。
基層失業問題
在會場中,其中一位想發言的工友是地盤工會理事施志誠。施志誠本身是釘板技工,由於近年建築工程均從內地大量輸入預製件組成,使他處於長期半失業狀態。工會一直要求涉及政府開支的工程,應使用由本地工人製造的組件,以保留建造業工人的就業機會,卻被指違反世貿協議而遭到拒絕。現時政府很多大型工程及物料採購,均受世貿《政府採購協議》的約束,必須進行全球性招標,價低者得,亦不容許在標書中加入任何保障工人的就業條件。很多跨國財團在投得標書後,便外判予內地的血汗工場進行生產以謀取暴利。
施指出,政府簽署了《政府採購協議》後,投得政府工程合約的承建商都從內地輸入預製組件,建屋、築橋均無一倖免。這導至政府工程開支雖維持穩定,甚至輕微增長,但聘用的建築工人,數目卻不斷下降,跌幅接近五成。政府過往聲稱透過增加基建來改善建築工人的失業情況,但在《政府採購協議》的掣肘下,建築工人的失業情況卻仍然相當嚴峻。他估計,政府退出《政府採購協議》,可製造二萬多個就業機會。
除政府工程外,各部門購買的制服、文具和傢具等,其實都可增加本地製造業的職位,但政府卻受限於世貿協議,通通從外地購入。據估計,《政府採購協議》每年最少導致本港損失數萬個工作機會。
世貿協議加速外判政策
世貿另一備受批評之處,是其推動政府服務外判和私營化「不遺餘力」,由食水、教育、醫療、郵政以致電力供應等無一不成為市場化的目標。於是,「這世界不割賣」(the world is not for sale)便成了各地民間團體抗議世貿時的共同口號。世貿其中一條與外判政策最相關的協議是《服務業貿易總協定》。各國政府已就協議進行了多輪談判,過程中要求各國政府將可開放市場的服務放入「開放清單」(Offer List)之內。相反來說,各國亦不斷向他國提出「要求清單」(request list)。經各國達成共識須開放的服務業市場,等同政府要大幅減少對所提供服務的資助,或直接交給跨國財團營辦。
幾年前,政府將大廈管理、維修及清潔服務放入開放清單之內,便直接衍生了房署屋村保安員及清潔工全面外判的政策。外判推行以後,未見服務有何顯著改善,反而製造了大量外判商「中間剝削」的事件。工會及傳媒相繼揭露了時薪七蚊一個鐘、非法克扣工資、逃避法例保障及房署高官貪污等醜聞。事件引來社會極大迴響,要求政府重新檢討外判政策的聲音日益高漲。
食環署不滿「開放清單」
可是,在新一輪的談判之中,政府開放市場的範圍有增無減,而且整個過程以黑箱作業的方式進行。在工會及民間團體多番施壓下,工商科技局終於披露了最近一次談判中的開放清單,當中原來已包括了社區衛生及清潔服務。食環署工會代表黃華興坦言有被部門「出賣」的感覺。於03年年底,食環署宣佈要將中區街道清潔工作100%外判,當時工會團體擔心就業不穩和服務受損,於是聯同居民組織大力反對。但食環署卻罔顧反對聲音,一意孤行。至今才發現,其實署方在未有任何諮詢的情況下,早已將清潔服務當作世貿談判的交換籌碼。
若政府在進行《服務業貿易總協訂》談判時,答應開放社區衛生及清潔服務的市場,將加速潔淨服務的外判化,並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黃華興認為,這結果將令政府處理社會衛生危機時(如沙士爆發)隨時出現「甩碌」的情況。
跨國財團對安老服務虎視眈眈
在談判過程中,除了「開放清單」以外,特區政府亦不斷收到針對某一服務開放的要求。據知,有外國政府已要求香港將安老服務放在「開放清單」之上,讓跨國財團公平進入市場。政府一旦答應這個要求,由政府資助的安老服務也會被視作「不公平競爭」,須要開放予私人公司經營。到時政府大可乘機減少資助,將責任全推給收費市場。
來自社區及院舍照顧員工會的張惠蓮分析,一些跨國公司對香港的安老服務市場虎視眈眈,原因是想藉此樹立自己的品牌,作為進軍大陸市場的踏腳石。近期安老服務委員會主席梁智鴻四處「吹風」,指現時私營安老服務質素差劣,是因為資金不足所致,認為有需要推行「錢跟老人走」政策,明顯便是為了開放安老服務的市場鋪路。
版權條例修訂損權益
世貿及政府推行外判化、私營化政策時,所持的理由是鼓勵「自由競爭」。但說穿了,「自由競爭」和「開放市場」是對財團有利時才說的,另一些協議則規定財團不必參與市場競爭,可獨享壟斷地位。《與貿易相關的知識產權協議》(簡稱《知識產權協議》)便是最明顯的例子。按此一《知識產權協議》規定,財團可享有專利權長達20年,範圍包括了藥物、電腦軟件、報刊、影音作品、農作物種子等等。所有世貿成員國必須立法執行此一協議,而法例條文要以具阻嚇力的刑事檢控作為懲罰。特區政府更常以本港《版權條例》為全世界最嚴厲,引以為傲。
很多僱員未必知道,現時法例規定電腦內發現翻版軟件,不單止老闆要上身,隨時自己也要負上刑事責任。一經定罪,最高刑罰監禁4年。這刑罰比起懲治蓄意欠薪僱主還要嚴重。倘若僱員能証明自己並不知情,才可獲免責的權利。但早前政府為滿足世貿《知識產權協議》的規定,發出了《版權條例》修訂的諮詢文件,有意將僱員的免責條款大幅收窄,改為只保障「主動告發者」,而非牟利機構的豁免權亦會被取締。
對此,香港中文大學員工總會吳曉真表示不能接受,她說:教育機構進行教育、研究時,往往需要複印一些報章、雜誌或著作,我們很多同事都是聽從上司的指示使用有關複製品。另一方面,同事所使用的電腦及應用軟件,都是由校方所裝設,我們往往都未能搞清楚到底是正版還是翻版。若政府因為要依從世貿的《知識產權協議》而修改本地的《版權條例》,令只有主動告發僱主的僱員才有免責權,將使不少打工仔女面對極大的風險。
誰得益?誰損失?
當我們深入不同行業的工會作探訪和討論,可從他們身上發現,世貿所推動的貿易自由化已衝擊著本地工人的飯碗和權益。反對失業、外判、私營化及其他官商勾結的政策,既是本地工會一直關注的議題;但在全球化的視野之下,這些問題亦與全球資本勢力的擴張密切相關。特區政府一直強調,香港向來已是「自由貿易區」,因此沒有什麼可以損失,是世貿的既得利益者。但我們不禁要問:如果說香港得益,到底是香港的財團得益,還是香港的工人得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