塱原禾花雀環境藝術©香港觀鳥會
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在12月5日公佈最新修訂的「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俗稱紅皮書),其中為內地及香港人非常熟悉的「禾花雀」(黃胸鵐)由「瀕危」(Endangered)再調升至「極度瀕危」(Critically Endangered)。香港觀鳥會研究經理余日東慨嘆:「禾花雀十四年內連升四級,正面臨滅絕的威脅,此消失速度絕對是歷史上罕見,假若未能盡快遏止非法捕獵及實施適切的保育措施,禾花雀恐怕即將從此消失。」有見及此,香港觀鳥會把2018年訂為「國際禾花雀關注年」,我們將會持續在本港、內地進行保育行動及與國際合作,呼籲各地民眾一起參與保育禾花雀,承諾「不吃禾花雀」。前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高永文醫生亦非常支持是項保育行動,並以「香港禾花雀保育大使」身份一起參與未來的保育行動,呼籲香港市民承諾「支持本地農業,不吃禾花雀」。
保育黃胸鵐的國際及本地行動
國際鳥盟、香港觀鳥會及中山大學去年十一月在廣州聯合舉行國際黃胸鵐保育會議,希望為黃胸鵐等遷徙鳥類制定保育公約和行動,減少人類對牠們的威脅。會議其中一個重要建議是加強環誌工作,搜集更多黃胸鵐遷徙模式的資料,作為制訂保育策略的重要依據。
余日東表示:「為了配合保育黃胸鵐行動,今年秋天我們開始於塱原進行鳥類環誌工作,目的是有系統地調查黃胸鵐及其他農地鳥種,追蹤牠們的遷徙模式,包括時間及遷徙距離、種群數目及度冬地等等。自十月至十一月期間,我們總共在21隻黃胸鵐身上戴上金屬環及彩環。環上刻有特定號碼,猶如我們的身分證明,以便追蹤其移動及遷徙。黃胸鵐於整個研究期間穩定地出現,我們相信黃胸鵐的遷徙期為眾多「鵐」類當中屬較長的一種。然而,我們並未能捕獲戴上腳環的黃胸鵐,意味牠們停留在塱原的時間都很短,亦不斷有新的黃胸鵐抵達塱原補充體力。目前我們正聯合內地多個鳥會和保育團體推廣保育黃胸鵐行動,呼籲觀鳥者向我們匯報目擊環誌鳥類的紀錄。」
香港觀鳥會項目經理楊莉琪解釋:「塱原位於香港新界北區,是雙魚河及石上河匯聚之間的一片三角形土地,面積約37公頃,是全港最大而活躍的一片農地。香港觀鳥會與長春社自2005年開始在塱原展開濕地保育計劃,並於2009年進行水稻復耕,自此塱原錄得遷徙的黃胸鵐數量慢慢攀升,證明水稻對牠們有相當的吸引力。黃胸鵐在長途遷徙的旅程中需要停下來補充體力,塱原的稻米田正好成為牠們的補給站。在香港要保育黃胸鵐,除了承諾不再食用之外,我們亦呼籲市民可以多購買本地農產品,支持本地農業,為禾花雀提供棲息地。」
黃胸鵐在中國的狀況及保育工作
香港觀鳥會發展及中國項目經理傅詠芹補充:「黃胸鵐在六、七十年代的中國非常普遍,甚至被視為害鳥,政府更鼓勵民間捕殺。直至民眾流傳禾花雀有「天上人參」般的滋補療效,更是特殊階層對野味消費的身份象徵,為黃胸鵐正式帶來滅門之災,幾十年來被大量捕殺。廣東省三水市甚至曾經舉辦「禾花雀節」,交易數量一年可達數百萬隻。雖然廣東省政府在1997年取消了「禾花雀節」,中國國家林業局亦將禾花雀列為三有物種(《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2001年列為廣州省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禁止捕獵。在2016年修訂的《陸生野生動物保護實施條例》中, 增加了出售、收購、運輸、攜帶和利用野生動物的管理及處罰, 即市民進食黃胸鵐也屬違法,但仍有不法之徒偷偷售賣。兩星期前我們也曾經親身前往三水考察,仍然發現有食肆隱蔽地提供禾花雀。根據一份2015年於Conservation Biology發表的文獻指出,中國大陸的非法捕獵是黃胸鵐走上滅絕之路的主因。
由於中國南方的野鳥偷獵問題嚴重,香港觀鳥會於2014年在情況猖獗的廣東和廣西兩省沿海地區開展保育工作,以促進當地保育團體的宣傳教育及監測能力,並一起合作遏止非法捕鳥及吃野味的問題,如呼籲提供資料給林業公安拆除非法的捕鳥網,希望長遠地糾正這個中國人的陋習。2017年,我們亦開始與內地的保育團體合作,在內地進行鳥類調查及宣傳教育,令更多人認識黃胸鵐的困境,並一起參與保育工作。
未來行動
未來,香港觀鳥會將會在本港與內地保育機構一同推行教育工作,宣傳「不吃禾花雀」,我們並把2018年訂為「國際禾花雀關注年」,在本港會繼續在塱原種植水稻,推廣支持本地農業,為黃胸鵐維持一個穩定的棲息地,並已經聯同其他國家的鳥類研究人員及保育組織進行黃胸鵐遷徙路線研究,進一步了解黃胸鵐的生態及習性,為各國將來制定黃胸鵐的保育策略提供重要數據。
另外,香港觀鳥會亦會繼續促請香港政府積極支持本地農業,並呼籲有關部門盡快向「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 申請將黃胸鵐列入公約的附錄內,以管制進出口。